随着社会化营销的发展,微博与微信这样的自媒体营销平台,以其快速、精准、互动、及时、开放等诸多特点赢得企业的重视。作为时下一种最流行的网络传播形式,它不仅是各种新鲜事的发布地、朋友之间交流的信息平台,同时也是企业展示其品牌形象、获取潜在目标客户的重要方式。本书将从品牌营销、社会化营销及系统化运营的角度,全面讲解如何建立微博或微信账号、自身定位、内容规划到团队管理、指标分析等所有环节,通过理论和案例分析相结合,让运营人员掌握其方法和技巧。
(1)立意独特。从人性化的角度来深入讲解微博营销,目前市面上同类书不多,并且也更容易获得读者的认同感。(2)内容优质,表现形式有特色。显著提升阅读品位与内容含金量,去除了不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过于简单的操作,确保内容的实用性和启发性。(3)实用性强。本书更具系统化和实战性 可以让从业人员或公司从零建立自己团队。
自序:一个微营销实践者的自白
如果你看完本书,掌握了一些微博与微信营销的技巧,说明你看懂了
如果你看完本书,发现自己以前干的根本就不是微博微信营销,说明你看透了
如果你看完本书,觉得我讲的都是错的,而你有了自己的理解,说明朝营销真相又进了一步。
其实我一直不愿意出书,因为我已经写了很多关于微博与微信营销的文章,我的博客、各大网站专栏和微信公众平台上都能找到这些内容,出书纯属浪费,而且我也不指着这个赚钱。但常有网友给留言,希望我能把这些文章、观点再系统化的整理,丰富一些案例出一本书,这样能让更多人学习。而此时,刚好有人引荐了一位出版社朋友,所以这个事就干起来了。这时好友林大亮刚刚主编了另一本微信营销的书,我想何不整合一本讲微博与微信营销实操的书呢,因为经常也有粉丝让我推荐既有微博又有微信的书,而且读者方便也省钱。最后我俩一拍即合,于是有了这本《微博与微信营销实战兵法》。
地球人都知道有关微博与微信营销的书已经烂大街了,我凭什么写出更有价值的内容呢,忽悠的事情咱也干不来,毕竟还有底线:做个有业界良心的营销人。记得2011年派代网给我封了个“干货达人”称号,此后便有人戏称“三寿出品 必属干货”,搞得我压力很大。想起过去点滴,从一线运营成长为一个团队Leader,别人大喊社会化电商,殊不知我们已经用微博销售几十万、数百万产品了,那些熬夜写段子、搞活动、处理危机的情景历历在目;后来阴差阳错的有机会给国内外知名企业做微营销的培训辅导,越来越看到了企业营销的问题本质。有人说微博没戏了微信崛起了,我笑笑而已;有人说微博微信都不好做,没效果啊,我笑笑而已。所有的问题,都是我们(企业)自己的问题,愈看清本质,愈淡定,营销就是这样。
这本书最大价值不是我或者其它案例的成功经验,而是还原一个营销实践者的反思,围绕营销系统运营的思路,将策略与技巧结合起来,很简单,但这就是实战兵法。孙子兵法只有36计,但威力无穷,因为那里有智慧而不仅是知识。我讲过本书的最大精华与亮点是文中的“微案例”部分,很精彩很实际很接地气,因为那都是我亲身经历或痛彻的反思,这种反思是最真实的内心思考,我会犯错,你也会,一定要好好读读。
当你看完本书的目录就会发现微博营销部分结构非常系统,而微信部分比较简单,这也是我们精心设计。我想告诉你,微博上做营销要比微信复杂困难很多,因为微博是开放的,传播力更大,企业要面对的变化更多。我现在很多微信营销思路都源于曾经运营微博的经验。微博营销所涉及的环节至少包括了定位、诊断、内容、活动、推广、粉丝管理、矩阵、团队建设,数据分析、危机管理这10个部分,书中对每个部分都有技巧和策略讲解,大家可以各取所需。
这本书谁看适合呢?我觉得只要对社会化媒体营销感兴趣的管理者、运营人员都可看,对没有操作经验的人看完之后你可了解系统运营思路,对于正在执行操作的人看完之后可以对照自己。我能很自信的说,绝大部分的营销管理者和运营人员最欠缺的不是某些技巧,而是系统运营思路,这正是本书的价值。我想告诉所有从事社会化媒体营销的人,哪怕你只是一个小编,只要你在营销这条路上,你都要具备系统运营的思路,因为现在企业很难靠一个短期营销战役就获得持续发展,必须让营销系统化专业化,这样才能保证营销效果的可预期可复制。
我一直认为自己在做营销而不仅是微博或微信营销,因为它们都只是一种工具而已。对营销人而言,任何一种营销工具都能让你理解“营销是什么”,这个“是什么”就是营销的本质,我把它称之为营销真相,其实它一直未变。
正如开篇所言,我希望你看完后认为我讲的都是废话,因为那个时候你肯定有了自己的理解。跳出微博微信营销来读本书,用心读一定会有收获。营销是有趣的,微博与微信正是移动营销中我认为最有趣的营销方式,它们提供了企业与消费者对话的舞台,谁都不知道下一刻会上演什么?
最后送一句话:营销是我们应对不确定世界的不确定方法,它从不属于任何以往的既定程式,过去有效的,将来未必奏效。营销永远需要不断变化、突破常规、它属于颠覆、属于创新、从本质上属于“未来”与“未知” 。
晏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