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人创业攻略
  • 推荐0
  • 收藏2
  • 浏览340

技术人创业攻略

张伟 (作者) 

  • 书  号:978-7-121-27641-5
  • 出版日期:2016-06-30
  • 页  数:348
  • 开  本:16(170*240)
  • 出版状态:上市销售
  • 维护人:张春雨
本书由作者耗时一年半深度采访 37 位 IT/ 互联网行业具有代表性的技术人后所著,内容偏重于探索程序员的内心世界、技术人成长的力量,以及对技术和人生的感悟。力求在这个易逝的时代,追寻那些和时间关联不大的永恒,记录和传播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精神。
历史上没有哪个时代像今天一样,技术力量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技术变革的效用早已远远超出产业变革的范畴,更深层次地从文化、观念上影响着人类社会的思想、交流及表达方式。本书将带你领略作为新经济的构建者和亲历者、距离这场变革最近的技术人,如何理解这场变革?用何种方式在参与这场变革?如何决定这场变革的未来走向?
技术人也有明星→用创业开启别样人生→谱写攻略记录闪亮征程
推荐序一
从事互联网及传统软件研发的工程师们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每年数以万计的新的工程师加入这个群体来寻求实现人生理想的方法。
小张是我所在团队的一名研发工程师,一年多以前离开团队,现在另外一个知名的互联网公司带领一个十几人的研发团队。在一个工作日的晚高峰,小张开了近 2 个小时车,从朝阳区来中关村拜访我。见面后小张提到自己碰到了一些小挫折:有一个公司考察了他,给了他一个技术总监的机会,可能由于小张对胜任更大的管理角色缺乏准备,他没能把握住这次机会。
虽然技术从业人群庞大,但对于类似小张这样的工程师的成长、选择、生活方式却没有太多公开可借鉴的资料。一些技术人离开一线的技术岗位后,通过创业取得了成功,但这部分人更多展现给外界的是他们成功之后的光环,对正在成长路上探索的工程师来说直接借鉴意义有限。而另外更多正处于成长道路的技术人,他们的抉择及对未来的思考便更不为人所知。
小张所在的公司虽然也处于行业前沿,但是大公司里面工作细化到每个部门之后,工程师做的事情也会比较单一,小张常常担心自己视野扩展速度不能跟上业界的发展速度导致无法保证有效地引领团队前进。
技术人在某些角度上来说是孤独的,对于行业的趋势,缺少来自身边有深度的见解;在职场上,也常常面对选择的困惑。大部分工程师在职场路上遵循相似的路线:毕业后找个有实力的公司积累技术及人脉,数年后如果能转管理岗则是一条稳妥之路;否则要么更换工作登上另外一个新台阶,要么去创业做一番自己的事业,大部分人在经济安全及财务自由的道路上奔波。
但不是所有人都接受这样一种既定的路线及轨道,如果业界有更多的技术人生存方式的案例能够让大家看到(包括那些在大部分人眼里不走寻常路的技术人),我相信会有更多的人从中获益、受到启发,技术人的生态会变得更丰富多彩。
如果考虑将技术人不同生存方式进行分类的话,前不久我在讨论架构师(技术人的一类优秀代表)分类时候说过:有两种类型的架构师,一类是能利用技术驱动能力的,另外一种是不能利用技术驱动能力。而真正具备技术驱动能力的工程师或者架构师,可以利用技术的杠杆力量。在完成本职的同时,利用技术的力量,将代码的功效放大,影响十倍或者百倍以上的结果。比如在音乐播放软件中,工程师利用大数据推荐算法,彻底改变了用户播放音乐的习惯与体验。
在另外一方面,环境对于技术人的能力发挥也具有决定作用。一些有想法的技术人在某个环境中默默无闻,但到另外一个环境时却能大放异彩,开发出改变世界的产品,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一些人离职创业及在不同公司流动的价值。
但是改变自身环境是一个成本极高的操作,大部分人生活的环境不尽完美,但由于一些原因并不能随心所欲,尤其是短期内改变自己的环境。因此如何在受限制的环境中发挥自身的价值、体现技术人的价值和影响力、发挥技术的杠杆作用,是很多人都在思考的问题。
在一流的公司及平台,可以通过日常的工作做出改变行业及世界的举动,但如何在普通的岗位及环境里面,体现技术的价值及影响力,是值得更多人思考的问题。技术人攻略描述的大部分技术人都并非在一流的工作环境,但却能利用自身的特长与环境结合,走出非凡的人生轨迹,可以帮助所有技术人思考及前行。
张兰(Gracia)的书虽然名为“攻略”,实际是写不同的技术人的工作及生活方式,因此从她写“技术人攻略”公众号之初我就一直在关注。其文章对于技术人群有多元的独特角度的叙述,讲述了很多技术人背后不为人知的深层次的故事。读者通过这些真实的故事,可以了解其他技术人对于方向不同的选择,对于环境不同的态度,以获得更好的前行的力量。
——杨卫华(Tim Yang) 微博研发副总经理,“高可用架构”出品人

推荐序二
感谢大时代 感谢攻略君!
前几天看到一段文字:我把中国最牛的大神们“一网打尽”了,够了。
Gracia 妇君二人皆为我多年好友,他们二人都是奇情之人,始终坚持理想、精神、生活、工作相互独立。俗话说“人以群分”, Gracia 欣赏、采访的自然也都是奇情异能之士,这就是此书的独特之处。
每次采访前,Gracia 都会做足功课,往往会把被采访者写的博客或图书都回顾一遍;采访结束后,她又会花上 2~3 周的时间将长达 5~8 个小时的采访内容精心整理。每篇文章都来之不易,因为 Gracia 不是在整理记录,而是在用自己的视角和观点升华内容,在用生命记录着这个大时代和这一张张鲜活的充满理想与激情的面孔,可谓篇篇呕心沥血。在你低落时,书中的真实经历可以让你振作;在你迷茫时,书中的真人真事可以让你梳理出大时代的发展演变脉络。
Gracia 也曾邀我做过一期访谈,并费尽心血完成,但因为我选择了加入新公司而非创业,文章最终没能面世。记得采访那天是一个冬日的下午,我们约在一个风格独特的咖啡馆(他们夫妻总能找到一些很有品位的地方)。记得那天也是从暖阳普照聊到了星辰升起,Gracia 几度眼眶湿润,至今历历在目。今天回看曾经留下的稿件,发现里面的观点仍然新锐并未过时。
是的,我们都在平行世界为了心中的理想而努力奋斗,以不同的形式追随自己的内心,不管如何变幻,我知道,我们都没变,我们一直在路上。
德鲁克用旁观者的身份记录了整个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变化的大时代,而 Gracia也正在用旁观者的视角记录着中国 IT 这个最激荡人心、最浮躁、最坚持理想的大时代。
——吕建伟(阿朱) 京东技术学院院长

推荐序三
《技术人创业攻略》的大部分章节,我是在 Sunnyvale 往返 San Francisco 的火车上读完的。五十多分钟的车程,无论坐着,还是站着,我都读得很是津津有味,当列车员报了自己要下车的站名后我才赶忙背起书包,捧着 iPad 匆匆跑出。
这本书记载的不是一个个成功企业家的光鲜故事,而是一个个平凡却又伟大的技术人艰难刺激的技术取经之路。标题虽然有“创业”二字,但在我看来,它并非仅仅包括了时下风靡的狭义的“创业”,而是一种广义的“创业”。拿本书的其中一个访谈来说 —— 你很难把 Intel 的资深工程师吴峰光定义为一个创业者,但他一手开创的 linux kernel 0-day test framework 却处处体现着那股“山在那里,我必登之”的创业精神。
写技术公众号将近两年,很多读者都问过我这几个问题:
1. 如何在技术上不断成长?
2. 技术人如何定位自己?是在大公司历练,还是在创业项目上搏杀?
3. 如何让自己的技术能力改变自己的生活,甚至别人的生活?
在这本书的一个个鲜活的故事里,你或多或少都能找到它们的答案。
柏睿数据科技的刘睿民、七牛云存储的许式伟的经历告诉我们:技术是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在基础领域扎实积累,更容易将各种技术融会贯通,像庖丁解牛那样“以无厚入有闲,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CSDN 的郭红俊认为:“人的成长都是因为碰到了问题,把问题解决了,就成长起来了”。随着淘宝成长起来的那一大批技术和运维工程师,无不是死磕一个个工作中的问题,才成长为今日让人仰止的大牛。
SegmentFault 的高阳说:“倾尽全力(all in),想做就做,不留遗憾”,这和Yoda 大师在训练天行者时的那句经典台词:“Do or do not, there is no try.” 如出一辙。我特别喜欢这句话,这也是我的一个行事风格。在加入目前所在的创业公司 adRise 前,在跟创始人的一次谈话中我说道:“我一旦选择加入,就会把自己放在 partner 的位置上,all in。”无论是做技术、做产品、还是做人,all in 都是一种对自己最负责任的态度。
做过“日文贴吧”、“人人风车”和智能硬件项目的陈鑫这么看待技术人生:公司一年出 25 万把我养起来,对公司来说,不是问题,但是对我自己来说,25 岁这年只有一次,我承担的风险,比公司要大。就像张悬的歌里唱的“我得到的都是侥幸,失去的都是人生”。其实你始终是在拿你生命中的一部分——你的时间、精力,你年轻时这种无所畏惧的、很可贵的一段时间 —— 去换取一个做你想做的事情的机会。
无独有偶,iOS 创业者邓宇光对于自己创业项目的失败表现得也是十分豁达:从人生体验的角度来说,如果我的人生只看到 25 年,显然创业的 3 年是失败的,但如果把人生看到 50 年,这 3 年带来的成长和经历是很有趣的,或许可以让我在以后的岁月中少一些迷茫。在移动互联网这波浪潮来的时候,我尝试过了、也失败了,而不是眼睁睁看着别人的故事,幻想着自己做得成、做不成。
创业路上的失败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但这种失败组成了人生的重要环节,它们是 “Inside Out(头脑特工队)”里面所述的 “core memory(核心记忆)”。Randy Pausch 在他的最后一课中说:Experience is what you get when you didn’tget what you wanted(当你努力了却未得到你想要得到的东西时,你得到了经验)。
技术人总会经历各种各样的失败,无论你创业与否。有次去 facebook 和朋友闲聊时,他告诉我,刚加入 facebook 不久时,他上线了一个版本,由于没考虑到极端情况,导致 facebook 主站下的一个功能挂掉了。这种经历,如果你坦然面对,勇敢跨过,它就如同哈利波特额头上的伤疤那样让人敬畏而又艳羡。所谓累累伤痕是生命给你最好的东西,大抵如此。
至于技术改变生活,甚至别人的生活,看看 iOS 大 V 唐巧是怎么做的 ——他对个人影响力推崇备至:个人影响力对程序员的发展非常重要,但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当你有了一定的影响力之后,甚至可能可以推动一项技术的发展,或者改变大家对某个技术观念的看法。你不仅可以推动公司的项目,甚至还有可能改变整个技术生态的走向。如今,他个人的技术水平影响着他的公司,而他的公众号则辐射到了千千万万个 iOS 工程师。
QingCloud 的黄允松笃定:“技术能改变一切。因为技术最后会变成工具,工具会影响人类,工程师的力量也因此被放大。”对此,我深信不疑,PaulGraham 在《黑客与画家》里说:“要致富,你需要两样东西:可测量性和可放大性”。如今方兴未艾的互联网革命,赋予了每一个技术人具有足够想象空间的可放大性和可测量性。
更多的例子,我就不一一列举。我相信通过这本书,每个技术人都能在不同的人物身上,找到不同的答案。
十多年前,互联网的基础设施远没有现在完善。程序员想要成为一个创客、通过自己的双手影响世界,并不如现在这么便利。如今从 IaaS 到 SaaS 已经形成了完善的一条龙服务,单枪匹马(或者一个小型团队)做一个产品的各种障碍(运维、系统、框架、用户管理、权限管理、数据处理、监控等方面)都已经被各种工具扫清了。技术人进可以纵横捭阖:通过巧妙地设计,将各种内部和外部服务有效地组织起来,成为系统的组织者、产品的奠基人;退可以深入钻研某个基础领域,刨根问底,成为该领域的执牛耳者。如今的大时代,对于技术人而言,就好比狄更斯笔下的法国大革命:
这是最好的时代,
这是最坏的时代;
这是智慧的年代,
这是愚蠢的年代;
这是信仰的时期,
这是怀疑的时期;
这是光明的季节,
这是黑暗的季节;
这是希望之春,
这是绝望之冬;
我们拥有一切,
我们一无所有;
我们正走向天堂,
我们正坠入地狱。
欢迎来到技术人的世界!
——陈天 adRise / Tubi TV 副总工程师

自序:我的面壁与破壁
人生的心愿清单上,我曾列下过许多东西,写书并不在其中。 《技术人创业攻略》这本书的诞生,当在意料之外。
2013 年 7 月 23 日,我给程序员问答社区 SegmentFault 创始人之一董锋发了条短信,约他一起聊聊,“技术人攻略”系列访谈就此启动。几乎没有采访经验的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无知无畏地开始了这段旅程,对于这件事要做成什么样、能坚持多久,我全无考虑。
那时我刚休完漫长的病假,状态很不好,在磕碰中寻找着职业新方向。误打误撞地进入了蛮荒期的“开发者市场”,9 年下来,却只见年岁痴长。习惯了多年按部就班的节奏,技能和精神都朝着“标准螺丝钉”的方向靠拢。曾经的理想,如果有的话,也早已疏于打理,在日复一日的忙碌中,落满了灰尘。
这些困惑和隐忧,其实早就存在。几年前,我在一家大型外企做市场专员,主要工作职责是面向高校 IT 类专业学生,培训编程技能、提供职业规划建议并为其推荐合适的工作机会。当时移动互联网浪潮尚未爆发,创业也远在主流价值之外。对不少学生来说,毕业是人生新篇章的开端,同时也意味着和科技行业永远告别。大学 4 年习得的技能,并不足以让他们在这一行找到称心的工作,也缺乏充分的兴趣和从零开始的决心。留下的人里,佼佼者进入互联网领域,拿到高出平均水平几倍的薪资;余下的则进入广阔的企业市场,成为底层“码农”,或从艰苦的实施岗位开始打拼。
不管下一步去向如何,每个人似乎都充满期待。站在三尺讲台上,面对上百双真诚凝视的眼睛,汗水从后背涔涔而下。每一张新鲜面孔背后,都是一段未曾展开的人生。关于职业、关于行业,我自己尚有诸多未解疑问,如此究竟又能教给他们些什么?愧疚与责任的双重压力刺激我真正开始思考:这个行业为什么值得年轻人为之付出青春?如果不能对其有整体清醒的认识,凭什么去指点他人?
只可惜问题很多,答案却太少。没等我琢磨清楚,2010 年前后的 IT 终端技术变革开始掀起新一轮产业革命,短短两三年时间,行业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站上浪潮之巅的新宠儿们,已不再是手握资源的 IT 巨头,而是迅速成长为独角兽的创新公司。资本和新鲜血液如潮水般涌入,在媒体轮番曝光下,接踵而来的创富神话搅动着人们已过于兴奋的神经。市场爆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又让人感到前所未有的陌生,一切都在加速向前,自己却只能目瞪口呆,做一个原地踏步的旁观者。
《技术人创业攻略》的诞生,和试图挣脱这种无力感有关。逐渐地,它变成一个积极的东西,引导着我,把过往所见所感的点滴片段穿插成线,并不断拓宽我思考的边界。从最初那些困惑出发,我想用提问的方式,探究急剧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工作的目的和人生的意义;探究让人焦虑不安的祸首,以及幸福宁静的源头;探究何为昙花一现的盲目,何为永恒持久的价值;探究怎样增加对生活的掌控,避免在命运的风暴中随波逐流。
和热闹纷繁的互联网头条相比,以上话题过于严肃,难以成为消闲的谈资。但对独立、鲜活的生命而言,哲学层面的思考,往往是“造就自我”历程上不可或缺的一环。尽管大部分时候,它们潜藏于意识深处,仿佛光洁月球的暗面,用难以察觉的方式左右着我们的行为和选择。面对形形色色的人生,过于单一的价值判断显然并不适用,过于宽泛的定义又难免沦为鸡汤。基于以上考虑,《技术人创业攻略》深度采访了 37 位不同年龄、不同人生阶段、不同技术领域、不同职业背景的技术人,以真实经历出发,将有关“存在”的宏大命题一一拆解,揭示出时代精神与个体命运之间的微妙联系。
历经几十年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的力量早已无人质疑,其所到之处如摧枯拉朽,解构了工业时代的权力版图。由此催生的个人解放浪潮,才刚刚开始,这显然是一场意义更为深远的革命。一个多世纪以来,工业经济已成为主导社会运转的基本逻辑,以电力应用和管理创新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全球范围内大规模生产的繁荣。前者为巨头崛起并垄断生产资料控制权提供了技术动力;后者则用标准化的工作流程,将松散的个体组织起来,塑造成社会大机器中自动运转的螺丝钉。
随着 PC 在 20 世纪 80 年代普及,生产资料重新被个人掌握,激发出巨大的破坏能量,在“统治与服从”的世界中掀开了一扇窗。作为工具的使用者和创造者,虚拟世界的“造物主”们,最先踏上这条觉醒之路,他们不仅享受着掌控自身命运的快乐,甚至能用全新的方式重新定义自由。由于行业具备快速成长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群人获取精神愉悦的方式,并不必以脱离物质追求为代价,更为英雄主义式的自我实现,增添了诱人的光彩。技术人这个普遍低调的群体,从此步入舞台中央。
在这场“脑力解放”运动中,工业时代自上而下的规范与秩序,被互联网时代自下而上的自由与变化颠覆,好奇心、创造力和冒险精神,将取代温驯服从和整齐划一,成为更加关键的性格要素。两个时代的交织,两种思维的碰撞,必然生出巨大矛盾。第一次工业革命开端之际,珍妮纺织机的诞生,不仅提升了劳动效率,更重要的是推动了工厂的出现,随之而来的大规模聚集工作需求,成功塑造出现代城市,进而改变了传统生活方式和经济结构。信息革命要渗透进社会大众的思维和生活,必然也需要经历数十年的历史过程。
转型时期的蒙昧与冲突,在投身创业的技术人身上,体现得最为强烈直接,证明以上变化正在加速到来。虽然瞄准当下关注度最高的领域,《技术人创业攻略》并不打算提供速成良药,也绝非一剂心灵鸡汤,我更愿意将其定义为:技术人的内心成长史——一群试图掌握自己命运的人,在一个技术成为生产力的变革时代,做出的人生选择和经历。截止出版前,不少人状态已发生变化,有人放弃创业回归公司,有人离开公司开始创业,有人顺风顺水拿下新一轮融资,有人重起炉灶开启下一段历程。书中为此补写了部分后记,聚光灯之外的起伏与挣扎,才是更为真实的人生。
本书整个写作过程,让我体验了一段脱离任何体系、风险自担的生活。享有极大自由的同时,无论前方关山迢递,或是潮平岸阔,真正拥有的东西,也唯有时间和自己。紧迫感驱使我脚步凌乱地赶路,问他人,也问自己;写他人,也写自己;追寻他人成长,自己也飞速成长。最年轻和最有活力那几年,我曾花去许多时间,寻求体制的安稳和庇护,以丧失思考能力为代价,换取依附所带来的虚幻安全感,而身处快速变化的时代,循规蹈矩根本无法支撑你安然度过下半生。真正的安全感,只能来自内心,来自对自我价值的正确认定与坚持。
回想起来,本书大部分文字完成于北京。书桌对面一堵白墙,面壁的时光如此漫长,雾霾弥漫的日子里,仍可想象身后纯真高远的天空。着手后记部分写作时,我已搬离原来的城市,书房的落地窗敞开 60°视角,抬眼就能看见晴空与碧树,空气透亮的日子里,远方湖面闪烁,在天边拉出一条灰蓝色长线,云层大朵低垂,从那里开始,又在那里结束。
每个人一生中,其实都在经历各种形式的面壁与破壁,我们拥有共同的困境与情感,只是用了不同的方式,从禁锢自己的套子里冲出来。也总会有某些时刻,你会突然直面真实的自我。阅读他人的经历与心境,或许会带给还在寻找中的你一些温暖和启发,这是一本若干年前或者现在的我想看的书。在时代喧嚣的背景里,真诚或许是最为缺乏的美好,曾经讲台上汗湿衣背的初心,化成字里行间的诚意,如果你能感觉到,那是因为它的确如此。
张兰
2016 年春

目录

【30 岁前的冒险时光】
高 阳 90 后理想主义 CEO 的进击 / 002
王博龙 三体摇滚青年在地球 / 014
水羽哲 我不是程序员! Just coding for fun / 020
董 锋 游走于开发与设计之间的黑客画家 / 030
陈 鑫 30 岁前的冒险时光 / 037
李雨来 逆袭!从技术编辑到云计算架构师 / 049
石 川 海归技术人的“降级论”实践 / 054
邓宇光 关于幸福的创业课 / 062
陈理捷 招聘是一门关乎梦想的生意 / 069

【领军行业,静水流深】
许式伟 11 年逆流顺流,首席架构师到 CEO / 086
罗 未 开放制造的机器之心 / 099
王雄辉 用进化论玩转智能家居 / 109
刘睿民 数据库战国时代,我不跟你们玩政治 / 120
王行舟 低薪程序员 / 132
黄允松 工具理性主义者 / 137
Dave Thomas 生命不息,编程不止 / 147
杨 轩 天使投资人的江湖情怀 / 154
田爱娜 女神哪有天生,坚守就是一切 / 161
李会军 我的产品灵感来自民国 / 170
黄 冬 何妨吟啸且徐行 / 178

【技术极客养成手册】
吴峰光 平行世界守护者 / 192
蒋程宇 关于发现的涅槃之旅 / 205
陆丹峰 当数学家遇上大数据 / 212
祁 宁 技术社区的英雄传说 / 222
唐 巧 iOS 大 V 养成记 / 230
马 鉴 玩 Flash 15 年,养出一只“神经猫” / 243
徐文凯 智能家居行业挑战者 / 251
张天雷 征途路上,星辰大海 / 259
郭红俊 CSDN 社区技术大总管的 10 年 / 268
邵海杨 运维人的野蛮生长 / 273

【工程师文化与管理】
程显峰 IT 病得有多重?技术圈交际花谈研发管理怪现状 / 282
孙 军 新晋技术经理的管理难题 / 292
董 轶 技术是件简单的事——资深项目总监的管理经 / 296
清 风 豆瓣神组小组长,日系萌神程序员 / 308
郭 皓 勇者无惧,行者无疆 / 317
某华为人 狼性文化下的螺丝钉 / 324
张 矩 那些 Google 教会我的事 / 330

读者评论

相关图书

B站运营大揭秘:百万Up主真想教会你的创作笔记

GenJi是真想教会你 鱼C-小甲鱼 阿Test正经比比 编著 (作者)

本书由B站的三位百万级Up主(GenJi是真想教会你、鱼C-小甲鱼、阿Test正经比比)联合打造,为读者提供了B站独家运营秘籍。 全书总计8章。第1章重点讲解...

 

内容创业:内容、分发、赢利新模式

韩布伟 (作者)

越来越多的内容平台、行业巨头、资本纷纷加入到内容分发的战争中,竞争非常激烈。优质的原创性内容将成为行业中最宝贵的资源。在这样的行业形势下,如何把内容创业做好?如...

¥49.00

品牌战略:引爆互联网的中国品牌运营故事

京东数据研究院 (作者)

《创品牌:互联网+中国之造的品牌成长奥秘》以“无界零售”的加速来临为时代背景,全面阐述中国品牌通过互联网获得快速成长的最新经验、最新案例与探索的新模式。本书基于...

¥69.00

手把手教你开公司

张恒 (作者)

在国家号召万众创业加上当前日益丰富的各种形式的创业理念的出现,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创业队伍,加上很多人不愿意为别人打工,不如自己当老板。但开公司并不是一两个人...

¥59.80

从零开始学开公司:开店运营+范本+法规

李文勇 (作者)

"与其为别人打工,倒不如自己做老板。”在商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很多人秉持着这种想法,抛弃稳定的工作,开始创业。可是创业开公司是何等艰难的一件事:单是公司注册这一项...

¥49.80

我看电商3:零售的变革

黄若 (作者)

在本书之前,黄若先生的“我看电商”系列图书——《我看电商》《再看电商》《我看电商2》,均为行业畅销书。黄若先生的图书有两大特点:一是干货满满,二是观点鲜明。“新...

¥4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