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核制度就像眼镜,不是为了好看,而是帮我们看清商业本质。用对了可以助我们腾飞,用错了就是慢性自杀。
然而大多数人其实根本就没搞懂OKR和KPI的本质区别,这篇文章我们来看看隐藏在它们背后的经营秘密。
OKR最早起源于Intel,扬名于Google,全称为“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翻译成中文为”目标与关键成果”。
由它的名字就可以知道,OKR把绩效成果分成两个部分:O(即目标)和KR(即关键结果)。
(1)O——目标
O即团队要达成的目标,这个目标通常要有挑战性、要有野心,比如成为行业标杆。
O不必刻意追求“定量”,可以是“定性”的描述。有时候为了鼓舞团队的士气,O甚至可以是比较宽泛、宏观的目标。
(2)KR——关键成果
KR就是达成目标的过程性关键结果,用来衡量目标是否达成,是保证O实现的必要条件。1个O通常对应着3~4个KR。
KR是结果导向,因此必须追求定量描述,它越具体、越量化越好。
举个例子,某家互联网公司VP的OKR如下:
O:年底继续保持同类市场用户数量最多的产品地位。
KR1:年底总用户数量达到1000万人。
KR2:年底日均活跃用户数量保持在50万人以上。
KR3:年底App总下载量达到3000万次以上。
再举个例子,某运营总监的OKR如下:
O:打造业内最佳的用户体验。
KR1:NPS用户净推荐值从20提升到40。
KR2:主要流程用户流失率降低50%。
KR3:用户平均使用时长从15分钟提升至25分钟。
由此可见,OKR最大的特点有3个。
聚焦少数关键目标,一般是3-5个。
目标要有挑战性,通常完成60%-70%就是成功。
全员公开透明,从CEO到普通员工都能看到。
相比OKR,KPI更为大家所熟悉,它是“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的缩写,翻译为“关键绩效指标”。比如:
销售的KPI:季度销售额完成率100%。
客服的KPI:24小时响应率≥95%。
研发的KPI:月度的BUG数≤5。
KPI包含2层含义,第1层含义是方向,第2层含义是目标。
KPI本身就代表了工作的方向,表明了工作的重点和关键成果的输出。
KPI对应的目标值,表明了工作成果要达到的程度。
那么,KPI长什么样呢?以某公司销售总监的KPI为例,其KPI如下图所示:
KPI也有三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稳、准、狠!
稳:指标一般按年/季度定,轻易不改,通常是必须完成的硬性指标,是”保底线”思维。
准:必须能量化,不能是“提升品牌影响力”这种虚话。
狠:直接和晋升、工资、奖金挂钩,完不成?那就等着扣钱吧!
很多人认为,OKR和KPI的最大区别,就是”一个定性一个定量”的区别,这种思维真的是大错特错!
它们真正的本质区别是:
OKR是”指哪打哪”。换句话说,就是先定战略方向,再看怎么实现。
KPI是”打哪指哪”。换句话说,就是根据已有能力,设定可达成的指标。
如何理解呢?举个例子:
OKR:明年要把公司做成行业第一,不管现在排在行业第几。
KPI:明年业绩比今年增长20%,主要是基于现有资源和实力的评估。
一旦我们懂了这个区别,就能看透很多企业的经营秘密了。
我见过很多公司是这样搞OKR的:年初的时候轰轰烈烈制定了OKR;双月末的时候开始着急:”KR怎么达成率这么低”;到了年底的时候就放弃OKR,开始看KPI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最根本的原因有三个。
资源诅咒:公司越大,可调配的资源和人就越多,反而越畏手畏脚,越不敢制定真正有挑战的目标。典型的做法:初创时敢说”干掉行业老大”,A轮后就改口”稳步增长”。
数据陷阱:当公司有了足够多的历史数据积累时,就会不自觉地用”过去能做到什么”来限制”未来应该做什么”。典型的做法:”去年只增长了30%,今年定50%太冒险了吧”。
考核惯性:一旦把OKR和晋升薪酬挂钩了,它就必然会KPI化。典型的做法:”达不到要扣钱?那我肯定得写个能100%完成的KR”。
基于第1个认知,OKR的价值不是用来完成目标的,而是发现新机遇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Intel。
它原本的O设定为:做出最好的存储器。
在KR执行中却发现:微处理器存在更大的机会。
结果:Intel果断转型,成就了CPU霸主地位。
这说明OKR的精髓,不在于达成结果,而在于通过追踪关键结果,发现最初没想到的机会。
因为KPI的制定,往往是基于历史数据,评估现有的资源和实力,所以很多公司往往不敢制定太过冒险的指标,结果就死在太过”合理”的KPI上。比如,
销售制定的KPI:去年完成70万,今年完成100万就行,而实际能力能到150万。
产品制定的KPI:稳定性达到99%,而行业标杆的稳定性已经是99.9%了。
这样带来的结果就是,员工轻轻松松就完成了指标 ,公司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样,逐渐被市场淘汰。
有数据显示,采用传统KPI考核的公司,平均上市时间可以缩短23%;而坚持OKR考核的公司,创新产品数量多47%。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本质原因是:
KPI的考核机制,在规模化阶段更有效,更适合赚今天的钱。
OKR的考核机制,在创新突破时更重要,更适合赚明天的钱。
一家企业的考核机制,到底是选OKR还是KPI,要看三个方面:发展阶段、业务模式、团队基因。
(1)初创企业:0-1阶段。
适合选OKR,这时生存都成问题,更需要“集中火力打突围战”。
应该用OKR对齐所有人到关键任务,设定看起来不可能的KR(如找到100个用户骂我们),每周快速迭代调整。不要过早引入KPI。
(2)成长型企业:1-10阶段。
适合KPI+OKR组合拳,不要一刀切,全公司统一用一个考核体系。应该采用分层管理模式,创新业务用OKR,成熟业务用KPI。同时,建立OKR和KPI的转换机制,比如当某个KR有了稳定路径后,就变为KPI。
举个例子,某手机大厂,硬件部门用KPI:良品率≥99.9%,成本下降5%。AI实验室用OKR:研发下一代人机交互技术。
(3)成熟企业:10+阶段。
尝试用OKR驱动变革项目,比如数字化转型。不要用KPI压制创新,KPI要设置”自毁条款”,比如达成后自动提高标准。同时,建立”第二曲线”孵化机制,完全脱离KPI考核。
尊敬的博文视点用户您好: 欢迎您访问本站,您在本站点访问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均可以在本页留言,我们会根据您的意见和建议,对网站进行不断的优化和改进,给您带来更好的访问体验! 同时,您被采纳的意见和建议,管理员也会赠送您相应的积分...
时隔一周,让大家时刻挂念的《Unity3D实战核心技术详解》终于开放预售啦! 这本书不仅满足了很多年轻人的学习欲望,并且与实际开发相结合,能够解决工作中真实遇到的问题。预售期间优惠多多,实在不容错过! Unity 3D实战核心技术详解 ...
如题 ...
读者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