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10年,科技将如何重塑我们的世界?
《新智微光:科技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一书,由英特尔中国研究院副院长王鹏领衔创作,集结20位顶尖科技先锋的深度对话,揭示了人工智能、元宇宙、生物工程等领域的颠覆性趋势。
著名经济学家朱嘉明老师在为《新智微光:科技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所作的序言中深刻指出:”科技进步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实现科技进步服务于人类福祉。”
正如朱嘉明老师所言,这本书不仅是一次跨越学科边界的知识探索,更是一面映照科技与人文关系的明镜。它既预测了光波导AR眼镜、可重复使用火箭等技术突破,也警示我们:在追逐创新的同时,必须构建更加平等、开放的技术生态系统。
如果你想洞悉未来十年的科技趋势,把握产业变革的先机,同时思考如何在技术洪流中守护人文价值,这本书将为你提供独一无二的视角和启发。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朱嘉明老师对《新智微光:科技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一书的深入解读吧!
科技创新与人类福祉
朱嘉明
经济学家,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数链数字金融研究院学术与技术委员会主席
2023 年9 月以后的数月之内,国内主要媒体掀起了报道“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理论的高潮,“新质生产力”概念得到传播和普及。
与此同时,众多的学术机构开始研究“新质生产力”,出版了数量可观的以“新质生产力”为主题的图书。
但是,在众多相同主题的出版物中,提出深刻思想绝非易事,对作者的创意也是一项挑战。
一年多之后,王鹏博士等人所著的《新智微光:科技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一书,令人耳目一新,其写作特色和思想内容都值得肯定。
01
特色:对话式的内容呈现
关于《新智微光:科技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的写作特色,是显而易见的:采用了对话式的内容呈现方式,通过与各行各业专家的深度访谈,展现了科技创新的多元视角。
在前言中,作者王鹏分享了这本书采用对话形式的缘起:2021年疫情期间开始的《差分机》科技播客节目。
“差分机”(difference engine)是19 世纪20 年代由英国数学家查尔斯·巴贝奇(Charles Babbage,1791—1871)发明的机械计算机。以差分机命名播客节目,新颖有趣,也契合博客的科技主题。
王鹏认为这一科技传播工作是“打着一个看似冠冕堂皇的旗号,实则是想借此机会,邀请身边各行各业的专家,以提问为工具,将个人的好奇转化为大家共同的知识盛宴”。
这种科普精神贯穿全书,使复杂的科技话题变得平易近人。这种从实践中提炼的内容,使本书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时代感,反映了科技领域的真实思考和挑战。
《差分机》播客的主理人有两位。其一是王鹏博士,她扮演对话引导者的角色。王鹏善于从技术原理和社会影响角度,提出深刻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嘉宾深入探讨科技领域的前沿话题。从对话内容中可以看出,她擅长将抽象的科技概念具体化,帮助读者理解复杂的技术原理。其二是史哲博士,他从关注科技如何真正落地应用、如何创造商业价值出发,引导嘉宾探讨产业应用和商业模式,展现了对产业链供应链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技术商业化路径的独到见解。这种互动为听众提供了一种大科技视角。
因此,王鹏和史哲在书中不仅贡献了各自的专业知识和见解,还通过他们的协作对话,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关于科技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的全景图,使复杂的科技话题变得生动、可理解且具有启发性。
王鹏和史哲不仅是对话的主持者,也是内容的贡献者。他们及嘉宾团队不仅秉持着科技应当普惠大众的理念,还在互动中共同构建了关于科技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的知识体系,共同创造了一种知识共创的价值和模式,并从中体现出王鹏与史哲都关注如何让前沿科技更好地服务社会,推动更多人理解并参与科技创新的初衷。这一理念贯穿全书,且有如下特点。
第一,播客的主理人与嘉宾的思想碰撞与互动。他们通过思想碰撞的氛围,让思想刺激思想,让知识产生思想。例如,在与刘百奇讨论商业航天时,王鹏提出了关于“飞碟形状的飞行器”的思考,将对话引向更广阔的想象空间。而在与李洪波探讨智慧物流时,史哲基于自己的行业经验,提出了关于“物流地域差异与发展格局” 的深刻见解。这种互动不仅丰富了内容,更创造了一种思想交流的氛围,让读者置身于一场高水平的学术沙龙活动中。
第二,文科、理科和工科的融合。王鹏更多从理论和人文角度提问,关注技术的本质和社会影响;而史喆更多从产业和应用角度切入,关注技术如何落地和创造价值,共同构建了一个更全面的知识框架。例如,这种互补性在与王剑飞讨论生物医学工程时表现得尤为明显。王鹏关注的是“医工交叉”的学科本质和技术原理,而史喆更关注医疗设备的产业化和规模应用。在“商业航天”一章,王鹏提出了关于太空科技普及的问题,而史喆关注火箭发射的商业模式和产业链构建。
第三,科技普惠理念始终一贯。王鹏和史哲不仅关心技术本身,更关心技术如何服务于社会的基本需求。所以,贯穿全书的核心理念是科技应当普惠大众。王鹏在与吴岱妮讨论情感计算时,所关注的是如何让这项技术帮助更多普通人了解自己的情绪状态。在“AI医疗”一章,史哲提出了关于医疗资源分配的问题,关注如何让AI技术帮助解决医疗资源不均衡的社会难题。这种普惠理念在对农业AI 应用的讨论中尤为明显。当林咏华介绍AI 在农业中的应用时,王鹏和史哲都表达了对如何让这些技术帮助小农户、提高粮食产量的关注。
第四,跨界思维的践行者。王鹏曾有在英特尔中国研究院担任副院长和负责政府与企业合作业务的经历,得以形成多角度审视科技问题,以及将复杂技术转化为通俗语言的能力。王鹏在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的工作经验,又使她能够将科技与人文艺术自然融合。在“新媒体艺术”一章,王鹏与胡斐的对话展现了她对艺术与技术融合的独特见解。她提出:“如果说技术是新媒体艺术创作的第一根支柱,那么艺术表达就是第二根,市场消费是第三根。” 这种系统性思维将技术、艺术和市场有机结合,展现了她跨界思考的深度。在与诸葛越讨论未来算法时,王鹏关注算法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提出了关于个人隐私保护的问题,反映了她不仅关注技术本身,更关注技术的社会影响和伦理价值。
第五,拓展产业实践的洞察深度。作为富士康科技集团首席数字官及智能制造平台负责人,史哲为本书带来丰富的产业实践经验。在讨论精密制造、智慧物流等内容时,史哲的见解都直指产业应用的核心挑战。在与王健讨论精密制造时,史哲提出了关于“工业4.0时代数字化转型”的思考,将抽象的技术概念与具体的产业实践相结合。在“智慧物流”一章,史喆基于自身经验,分析了物流行业的变革与C2M 模式下的配送挑战,展现了他对产业发展趋势的深刻理解。特别是,史哲关注如何构建产业生态。在“AR 眼镜”一章,他谈到了关于Meta、Apple 等互联网巨头的布局理念,探讨了不同公司如何在新兴技术领域构建生态系统。这种对产业生态的关注,反映了他作为产业实践者的独特视角。
简而言之,本书展现了学术与产业、理论与实践的互补过程。这种互补性使全书的对话既有理论深度,又能得到实践经验的支持,构建了一种赋予高科技能量的前沿知识体系。
03
实现多维度的探索
作者王鹏博士及其嘉宾团队通过对话和深入分析,揭示了科技与社会发展的深刻联系,为读者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启发。每章都以问答的形式展开,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与行业领袖的面对面交流中。这种形式使复杂的科技话题变得生动易懂,同时保留了专业讨论的深度和广度。本书从以下四个维度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第一,跨领域的科技探索。本书涵盖了极为广泛的科技领域,包括:对话机器人、动作捕捉、AR 眼镜、精密制造、AI 医疗、AI农业、情感计算、智慧物流、未来算法、商业航天、生物医学工程、新媒体艺术、人工智能助手、自动化控制系统、AI 作曲、主动降噪、科技体育、AI 艺术创作等。书中深入探讨了这些领域之间的交叉融合。例如,在“动作捕捉”一章,讨论了如何将动作捕捉技术应用于电影特效、游戏开发、医疗康复等多个领域。“AR 眼镜”一章不仅讨论了光学技术,还涉及了芯片、算法、交互设计等多个技术领域的融合。“精密制造”一章探讨了如何将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应用于传统制造业,实现产业升级。“AI 农业”一章展示了如何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和可持续性。这种跨领域的探索不仅为读者提供了全面了解当代科技发展趋势的窗口,还展示了不同技术领域之间的联系和互补性,启发读者思考科技创新的无限可能。
第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探索。书中不仅讨论了各种前沿科技的理论基础,还通过实际案例和应用场景,展示了这些技术如何在现实世界中发挥作用。例如,“AI 医疗”一章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语音生物标记技术进行抑郁症早期筛查,并讨论了该技术在临床应用中的挑战和机遇。“智慧物流”一章通过分析电商物流的发展历程,展示了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提高物流效率。“未来算法”一章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餐厅选择、时间管理等,解释了算法如何影响人们的决策过程。“新媒体艺术”一章通过具体的艺术作品案例,展示了如何利用新技术创造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使读者不仅能够了解科技发展的前沿,还能理解这些技术如何在现实世界中应用和发挥作用。
第三,人文关怀与科技伦理的探索。本书不仅关注技术本身,还深入探讨了科技发展带来的社会影响和伦理问题。例如,“情感计算”一章探讨了技术如何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绪状态,同时提出了隐私保护的重要性。“人工智能助手”一章探讨了AI与人类的信任关系,以及如何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保持人类的决策主导权。“有关AI 艺术创作的讨论”一章讨论了人工智能在艺术创作中的角色,以及如何平衡技术创新和人类创造力。“未来算法”一章提出了“算法其实是规则制定者的意志体现”的观点,引发读者对算法公平性和透明度的思考。这种对人文关怀和伦理问题的探讨,使本书不仅是一本科技著作,更是一本引导读者思考科技与人类社会关系的哲学作品。
第四,前沿视角与未来展望的探索。作为一本发行于2025 年的著作,本书提供了对科技未来发展的前瞻性思考。每一章内容不仅介绍了当前的技术状态,还展望了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例如,“商业航天”一章讨论了未来火箭的寿命单位将从“次”变为“年”,预示着航天技术的重大突破。“生物医学工程”一章探讨了如何通过“医工交叉”延长人类寿命,展望了未来医疗技术的发展方向。“AR 眼镜”一章预测了未来10 年光波导技术将成为主流方案,展望了AR 技术的发展路径。“AI 农业”一章展望了未来农业的数字化转型,预测了精准收割与高效作业的实现。这种前瞻性的思考不仅展示了科技发展的可能性,还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思考未来的框架,激发了创新思维。
作为一部汇聚创新实践者智慧的著作,本书旨在探讨在人工智能时代如何激活生产力、突破技术瓶颈,并推动社会各领域的变革。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科技进步是重要的,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实现科技进步服务于人类福祉,构建科技与人类福祉的互动机制。
正如美国风险资本家罗恩·康威(Ronald Conway,1951—)所言:“科技不仅能愉悦、娱乐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更方便,它还是社会公益的推动者。”
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如何坚持人文关怀和确保科技发展方向与人类共同利益的一致,避免科技成果为少数利益集团垄断,已经成为时代性课题。其中,所谓的“技术封建主义”与“技术垄断”是当代社会面临的两个密切相关但又有所区别的挑战。
技术封建主义,首先来自希腊经济学家亚尼斯·瓦鲁法基斯(Yanis Varoufakis,1961—)在2023 年出版的《技术封建主义:什么杀死了资本主义》(Technofeudalism: What Killed Capitalism)一书,指的是在数字化时代出现的一种新型权力结构,其中技术巨头和掌握先进技术的精英阶层形成了类似于封建时代的主从关系。在这种结构中,普通用户成为“数字农奴”,依附于技术平台提供的服务,而无法真正掌握自己的数字命运。
虽然本书没有直接提及和批判技术封建主义,但是“未来算法”一章的内容,恰恰直指技术封建主义的核心特征:
(1)算法的不透明性。诸葛越在讨论智能排序时指出:“智能排序的准则并不明确。它可能是基于某种推荐算法,或者是商家的付费排序。”这种不透明性使普通用户无法理解背后的决策逻辑。
(2)数据控制权的不对等。书中提到:“App 方自然希望用户能够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以更全面地了解用户并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这种数据收集往往是单向的,用户很少能完全控制自己的数据。
(3)依赖性的形成。如同外卖骑手被困在算法系统中,普通用户也逐渐依赖技术平台提供的服务,难以脱离。
至于技术垄断,则是指少数科技公司通过控制关键技术、平台和数据,形成市场支配地位,从而限制竞争、创新和用户选择的现象。
本书也并未就技术垄断做专题讨论,但是书中“智慧物流”“未来算法”“商业航天”这三章的内容中,都涉及技术垄断的基本问题:
(1)市场集中度。李洪波提到物流行业的发展趋势时指出,头部企业会逐渐形成联盟,分享他们的视角,从而实现端到端的优化。这种集中化趋势是技术垄断的前兆。
(2)技术壁垒。刘百奇在讨论商业航天时提到:“目前全球仅有11 个国家和地区具备研制火箭的能力。”这种高技术壁垒使只有少数参与者能够进入市场。
(3)数据垄断。“未来算法”一章提到:“当我们使用算法驱动的App 时,一方面,我们正在为算法输入数据;另一方面,算法也在为我们提供便利。”这种数据积累形成了巨大的竞争优势,新进入者难以匹敌。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技术封建主义与技术垄断存在紧密的关联,但它们关注的角度有所不同:
(1)权力结构对市场结构。技术封建主义主要关注技术带来的权力关系变化,而技术垄断则更关注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
(2)互补关系。技术垄断为技术封建主义提供了经济基础,而技术封建主义强化了技术垄断的社会影响。书中“未来算法”一章所述的“算法其实是规则制定者的意志体现”,其实既是垄断的结果,也是封建结构的表现。
(3)共同挑战。二者都对民主、平等和个人自由构成挑战。对此,本书提出了尖锐的拷问:“我们是算法的主宰,还是其下面的劳工?”这个拷问同时触及技术封建和技术垄断两个维度。
本书的诸多观点有助于对技术封建主义和技术垄断的批判:
(1)透明度与问责制。如书中所述:“了解算法原理之后,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看透智能背后的隐性商业目标。”增加算法透明度是对抗技术封建主义的重要手段。
(2)数据权利。书中提到:“每个人都应该有意识地保护自己的个人数据和隐私。”这种意识的提升有助于重新平衡技术公司与用户之间的利益关系。
(3)多元化与竞争。“新媒体艺术”一章提到:“艺术需要多元化。”同样,技术领域也需要多元化的参与者和竞争者,以防止垄断的形成。
(4)公共政策与监管。如书中所述:“技术发展迅速,而监管和法律往往滞后于它。”加强监管和制定前瞻性政策是应对技术垄断的必要手段。
(5)技术民主化。“生物医学工程”一章提到了“医工交叉”的重要性,这种跨学科合作模式可以作为技术民主化的一种途径,使技术发展更加包容和多元。
总之,面对技术封建主义和技术垄断的挑战,我们需要构建一种更加平等、开放和民主的技术生态系统,通过提高公众的技术素养,加强监管框架,促进技术多元化和开源运动。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打破技术封建主义和技术垄断的循环,创造一个更加公平和可持续的技术未来。
本书不仅是一本科技含量很高的著作,而且是一次跨越学科边界的知识探索之旅,为读者展现了认知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宽广视野。本书通过多元视角的碰撞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思考,也有值得欣赏的学术价值。
尊敬的博文视点用户您好: 欢迎您访问本站,您在本站点访问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均可以在本页留言,我们会根据您的意见和建议,对网站进行不断的优化和改进,给您带来更好的访问体验! 同时,您被采纳的意见和建议,管理员也会赠送您相应的积分...
时隔一周,让大家时刻挂念的《Unity3D实战核心技术详解》终于开放预售啦! 这本书不仅满足了很多年轻人的学习欲望,并且与实际开发相结合,能够解决工作中真实遇到的问题。预售期间优惠多多,实在不容错过! Unity 3D实战核心技术详解 ...
如题 ...
读者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