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注重实践,每一个知识点都附以实例,所有实践与实例都给出了详细的操作步骤,读者按照步骤操作即可完成相应学习。服务器的配置与管理基于VMware虚拟机下的Linux系统环境,除了主要讲解Linux服务器配置与管理之外,还注重目前大学生普遍使用的虚拟环境。使读者能够了解与学习虚拟环境的设置、使用与交互的问题。每个章节末配有配套的实用且可操作的实训项目。
以实际操作为基础,辅以相应的理论知识,既有利于教学,又非常适合自学。
内容合适、选材新颖、注重应用、零基础、无障碍阅读与学习。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与移动互联这四个名词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线。仔细揣摩这四个IT界时尚又神秘的名词,其根本都离不开Linux。大数据所依赖的数据库以及大数据应用平台无一例外地都部署在Linux系统之上;云计算所倡导的代码重用、组件重用、服务重用更必须依赖于自由软件界的这颗璀璨明星—Linux;物联网与移动互联的根本是需要开放的操作系统平台,虽然移动互联方面已经出现了Android,但其根源也是Linux操作系统。
Linux服务器指基于Linux系统搭建的各种网络服务器。Linux操作系统的最主要应用便是作为服务器使用,并且在整个网络服务器市场占有重要的市场份额。世界上超大型的网络服务器基本都是基于Linux系统的。
1.写作背景
本书是作者编写的2015年7月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Linux应用基础与实训》的姊妹篇,Linux应用基础中详细介绍了Linux基础应用与管理,并将实例与实训贯穿,通俗易懂。《Linux服务器搭建、配置与管理》在保持《Linux应用基础与实训》特色的基础上,为了更加清晰地理顺Linux应用服务搭建、配置与管理的思路,采用了分篇的方法,使得教材的主线更加清晰。目前,各大高校的计算机等相关专业即开设了“Linux应用基础”课程,同时也开设了“Linux服务器管理”课程。Linux服务器的搭建、配置与管理也是以VMware环境为背景,因此本书的实例都基于VMware下的Linux系统作为实验环境。目前市场上基本不存在这样的书籍,即使偶有基于VMware的,也只是在个别地方应用,不够系统也不够完整,因此本书就是出于这一目的所编写。
2.写作目的
如今,Linux类的各种教程可以说层出不穷,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是系统地读一下这些书却发现很多都存在如下问题:书中讲解的Linux系统版本比较陈旧,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有些书应用的Linux版本较新,但普遍存在想让自己300页左右的书面面俱到,也正因为面面俱到,才使得每个部分都讲不清楚,讲不透彻。Linux服务器的书中也有讲得不错的,但是篇幅在1000页左右,篇幅过大不适合作为高校教材选用。因此,作者萌发了要写一本,能够将内容讲得透彻,并且篇幅与内容适合作为高校学生教材的书。作者无法保证所有人都有这样的感觉,但是作者所在学校教授Linux服务器课程的教师们都迫切期待能够出现作者描述的教材,因此才组织在一起编写这本《Linux服务器搭建、配置与管理》。
3.本书特色
本书注重实践,每一个知识点都附以实例,所有实践与实例都给出了详细的操作步骤,读者按照步骤操作即可完成相应学习。服务器的配置与管理基于VMware虚拟机下的Linux系统环境,除了主要讲解Linux服务器配置与管理之外,还注重目前大学生普遍使用的虚拟环境。使读者能够了解与学习虚拟环境的设置、使用与交互的问题。每个章节末配有配套的实用且可操作的实训项目。
全书篇幅合理,以实际操作为基础,辅以相应的理论知识,既有利于教学,又非常适合自学。
主要特色体现在:内容合适、选材新颖、注重应用、零基础、无障碍阅读与学习。
4.主要内容
本书按照服务器搭建的过程与难易程度将Linux服务器的讲解分为17章,并将其划分为5篇。
(1)前期准备,包括Linux系统的安装、网络配置、网络安全设置与软件包管理。
(2)基础服务器,包括Linux服务基础、日志服务器、DHCP服务器、DNS服务器与NTP服务器。
(3)文件服务器,包括FTP服务器、Samba服务器与NFS服务器。
(4)网站与邮件服务器,包括Web服务器与邮件服务器。
(5)服务器的扩展,包括远程服务器、LDAP服务器、Java与Android环境搭建和Linux内核的编译。
5.应用范围
本书特色鲜明、内容完善、技能实用、通俗易懂,必将受到广大Linux爱好者的欢迎与拥护。本书适合作为计算机应用技术类、网络技术类、移动互联与软件技术等相关专业的教材。也是具有一定Linux基础的Linux管理员与爱好者的学习必备书籍。同时还可作为Linux企业培训的培训教材。
6.编写情况
全书由王海宾进行整体规划、内容组织;王海宾与张静负责内容统稿并任主编,刘霞、乔丽平、张江霄任副主编。
本书的第1、2、3章由邢台学院刘霞编写;第5、9、12、14、15章由王海宾编写;第6、7、8、10章由张静编写;第4章由乔丽平编写;第11章由宋海军编写;第13章由李静与曾凡晋共同编写;第16章由高欢编写;第17章由邢台学院张江霄与陈思思共同编写;所有实训任务与电子课件由辛景波编写与制作。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同事孙永道、赵胜、霍艳玲、李国娟等的支持,在校稿过程中得到了编者的学生杨帅、冯军坤、王恒等的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书中难免有疏忽、遗漏和错误,恳请读者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以便今后改进和修正。作者E-mail地址为seashore_wang@163.com。
编 者
2015年1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