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姐姐吐血分享:一本书是如何炼成的 ——《尽在双11》编辑记

管理员账号

2017-04-20

去年10月份得知阿里想写本关于双11的书,我非常兴奋,做了十年编辑,也做了不少书,这个级别的书不多见,想都没想就跟老板去了杭州。其实我还是稍微想了想滴,做成做不成肯定都不好做,不过至少肯定是能学到东西的,于我就够了。(姐还是很好学的,虽然年纪一大把,还经常干那些没人愿意干的事,好奇害死猫。)

(一)

第一次去阿里西溪园区,没想到早高峰那么堵,约的10点开会,我们到会议室已经9点55了,倒吸了一口凉气,总算没迟到。当时他们的规划是要做一本电子书和一本纸质书,第一次会议基本请到了所有有意写作的作者,要讲一些写作初衷、规划、规范啥的。我们刚进办公室,我就听到有人在后面嘀咕:“博文视点来人了!”咦?博文视点还可以嘛,他们看我们的目光很不一样。现场有二十多人吧,还有一些电话接入会议的,负责会议的邓美女讲了书的规划,也有同学提了些问题。然后我们介绍了博文视点的一些情况,我们老板的介绍慷慨激昂,我听了都觉得我们很厉害的,肃然起敬。本来我要讲一些写作的事的,看会议的情形大概只是筹备会,讲那么细也不太合适,所以就没讲了。会议结束后居然有同学来找我们,说在写书,要跟我们出,意外的收获啊。

然后中午邓美女约了范禹、小邪、霜波、晨萱和我们一起吃饭,据说这些人是很难约到滴,所以这个饭很重要。小邪同学挺和蔼可亲的,一口南方腔蛮好听的,好的呀,可以呀……听说霜波同学是双11大队长,真没想到大队长是女的啊……晨萱,美女一枚,温柔可爱型……范禹最后一个到的,由于位子比较紧张,他坐下的时候差点摔倒,都说最后到的人最重要,这句话真是真理哇(玩笑啦,作为双11技术总负责人双11前夕确实应该是很繁忙的)。第一眼感觉范禹同学跟马老师有点像的,好想告诉他,第一次见不好意思,毕竟我也是温柔可爱型的。吃饭期间我们基本把接下来的日程安排了一下。当时他们都在备战双11,确实很紧张,所以纸质书的启动日程被安排在了双11之后。

(二)

11月15日再到阿里,这次我们来真的了,一天之内要梳理出书的大纲,并且落实到每个作者。(当然,上次会到这次会之间大家也是有一些产出的,比如目录的草稿,一些文章。更重要的,我2016年双11也贡献了不少呢,1207亿里面也有我一份哈。)我和老板也吸取了上次的经验,早早就到了园区,在前台等着他们上班,也讨论着这书到底该怎么做。双11多庞大啊,别说做一本书,做10本也没问题啊;但是人家就是要做一本书,定价还不能太高,所以页数不能太多;作者们又都太忙,找到每部分的负责人很不容易……我们翻着带的几本书,从内容到样式,大概给了个规划。多人写作的书,前期的规划很重要,否则很多事情是不能保证的,比如篇幅、内容颗粒度(就是每一节写到一个什么深度)、风格……我是有过惨痛的教训的。最后老板果断结论:“咱就规定分五部分,每部分五小节,每小节5000字。”他们喜欢工程化,我们就工程化吧。

这次会议到场的都是主要负责人了,怎么列大纲呢?大家一致认为要按照时间顺序回顾一下八年双11的历程,然后从中提出五大方面,每方面再提出五小节。思路还是很清晰滴。在场的都说范禹应该是最清楚大局的,所以范禹主笔,大家一起回顾,在墙上的大白板上写起来。我们就随时辅助回答大家对书的一些疑问。我听得那叫一个过瘾!从每一年遇到的问题,到他们是如何想办法突破的,再到后来取得了怎样的成绩,比任何历史书都过瘾!半天时间刷刷就过去了,还没理完,下午继续。当时草草拍了照(如下)。当时唯一的感觉是:伟大啊!用这个词来形容双11,真的不过分,从当年的突发奇想,到如今的举世瞩目,不易!这背后有太多人的努力,有太多人的坚持,有太多人的付出!

八年历程梳理完之后,大家稍稍喘了一口气,吃了个水果。(对了早上橙汁,中午盒饭,伙食还好。)接着就是提取内容了,嗖嗖嗖地,五大部分就出来了:架构、稳定性保障、商业拓展、移动、生态。这五大部分是八年双11发展中最大的突破所在。然后每一部分选取里程碑事件,平均每部分六节。看着屏幕上列出的结构,由衷地敬佩这些人啊。那么纷繁复杂的八年,瞬间变成了我们要的五大部分、二十五节(注:最终成书是29节,都是关键事件或者里程碑)。再然后,就是落实到人了。范禹说:咱得注意方式方法,不强制,不要太多层级,落实到的人要自己能写,否则质量很难保证。Diang(西安话),这其实也是我们想说的啊,如果不能落实到写作者,再转几层,很难保证如我们所规划的样子完成。最后就是时间规划了,从出版的角度看,恰逢年底,2016年过年又比较早,想赶节前印刷出来,留给作者们的时间有限。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觉得赶早不赶晚,就按节前印刷倒推出了时间表。

会上还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就是定书名。书名要响亮好叫,又要有高度,有内涵。所有参会人员背对背每人想两个名字,想着想着,晨萱说要么《尽在双11》?这是双11的口号,也很符合这本书的内容,这本书的内容太丰富了,很难用一句话来概括,尽在双11、尽在双11、尽在双11,还不错,于是就定了。

(三)

接下来就是整样章了,按照我们的思路,整好了样章再分发给各位作者,大家按照统一的格式来写。阿里这边的负责人黑屏同学,建议大家先写初稿,初稿出来再改。那时候明显感觉到互联网公司的做事方法,绝对的目标导向,快速迭代。几年前互联网思维甚火的时候,我们做了一批互联网思维的书哈,我还用这个思维20天做了本书出来(作者交稿以后算哈,正常的出版流程一本书要三个月左右),那时候感觉互联网思维好啊,哪哪都好。但是后来我发现,蛮不是那么回事的。有些事情、有些时候这种方法也有不适用的。回到初稿,初稿如期完成了,阿里的同学这点特别好,你说某个时间点做完,他们就能做完。但是问题也来了,我看着那些初稿,怎么跟我们想的不一样的呢。明显感觉很多作者并没有领会这本书要干什么,要写些什么,要求是什么。他们内部的沟通有问题?我们的要求没讲明白?我和老大把这些内容看完跑到一起讨论,接下来怎么办呢?我们整了一个写给作者的整体意见,从五个方面做了规范(下图,具体内容想知道的可以找我要,哈哈),跟负责人开电话会议讨论,希望传达到每一位作者,让他们按照整体意见对照修改。

很快2.0版又来了,还是说哪天完成就哪天完成。但是我们发现还是不规范呀,我们的整体意见貌似起的作用不大啊!再沟通,作者们希望我们针对每一节的内容给出具体意见。我能理解他们,整体规范需要花时间去理解,而且要对照正文逐条修改,如果我们能把这个工作做了,他们就只要改就好了。我试着做了,做着做着感觉不对,如果是这样改,那么整体的提高很有限,很多地方就变成了我的理解,作者们的理解肯定比我高啊。所以我们还是给了整体意见,然后在里面选择了一些写的好的,以及写的不好的样例,供大家参考。为了满足大家需要,针对每篇的意见,我将整体意见给他们的同时,每篇文章有针对性地指出在哪些方面需要修改。那些天啊,我满脑子双11啊,什么五彩石、全链路、异地多活、会场、聚石塔、中间件……几乎其他的工作都暂停了,巴望着早点完事儿。

然后到了3.0,有些问题还是有的,跟规划也是有距离的,时间也要超出预期了,离年底越来越近,出版社印务发了节前计划,而且除了稿件还有很多问题呢,比如版式设计,这个虽然我也同时在做,但是没有到满意的程度,后面再讲吧。于是我们探讨节前印刷和节后印刷的差距到底有多大,我们是否还有时间再改。最后的结论是,再改一版,我去杭州再跟作者们面对面沟通一次。那会儿已经是年底了,高铁票都难买到了,飞机我又很触头,先去了再说吧,准备13、14、15都驻扎在园区里。13号我与阿里那边的负责人以及每一章的Owner开了个会,这时候书的样子已经有了,为了订货会我们做了假书。我们从头到尾把内容梳理了一遍,交流了我们的整体意见以及他们的想法,有一些确实比较难改的就特别处理。总之呢,有时候还是面对面沟通比较好,交流比较透彻,各自的想法也表达得更清楚。各位作者也是很用心的,排队跟我讨论修改方案,有的同学自己也说不是很满意,要再修改,有的Owner说没办法就自己亲自改。当天基本确定了4稿的修改方向,并且要求15号全部改好,16号提交最终稿给我。还有一些“意外收获”,比如霜波同学写的被范禹同学毙掉的内容,我们觉得可以用一些,比如之前说在国外休假的同学也发来修改稿,比如有的同学坚持我们就是做技术的就写技术就好了,比如中午吃饭的人真的很多……

还有个小插曲,14号晚上从会议室出来,天色已经黑了,拿出手机滴滴,滴了几次木有车啊,突然屏幕黑了,没电了。姐顿时紧张起来,这可怎么办啊。忽然感觉很害怕,一个人在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还没有手机,以前的人是怎么过的呢?感慨这个时代手机太重要了。跑到门口,妄想能手动拦到车,半个多小时未果。还好我是有充电器的,又跑回园区去充电,然后滴滴快车,不知道那天啥情况,车好少。最终约到拼车,三拼回到酒店。从此以后,我基本出门必备充电宝。

15号收稿,4.0如期完成了,但是故事才刚刚开始。

(四)

做书,不管怎样,咱也做了十年了,看的书也肯定远超当年跟我比每年看书数量的班主任老师了,but,这本书还真着实费了一番功夫嘞。

首先是彩色和黑白的问题。

我们第一次开会就讨论过,从效果看,当然是彩色的好啦,但是成本肯定是高一些的。好多人花几十块买本书总是嫌贵,也不想想,现在随便吃个饭,逛个街,几十块能干啥嘛。但是这就是现实啦,定价还是得考虑的。又要效果好,又不能太贵,所以我们就限定了页码。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其实文字是有水分的,有的时候,几万字是它,几千字也是它,我们希望最终放到书里面的都是干货。

(五)

然后是版式。

翻了很多“大书”,其实版式都是很干净利落的,虽然人家也是彩印,但是不追求华丽的色彩,所以想直接借鉴一下。排了两个版,找同事看,感觉都不太满意。然后老板给了个意见,咱们书里面不是有很多注释解释吗,竖排试试呗。嗯呢,顿时觉得很合适。而且没有注释的地方算留白,可以记笔记的。于是找到大美编(很多书的版式都是沿用现成的,不需要大美编出马),从零开始设计。第一版是这个样子的:

我们都不是很满意,但是时间真的很紧张,我请排版同学先排着。排出来以后发现,问题多多。什么层次不清楚,图太花,作者署名不好看……再去找大美编,糖衣加硬泡,没办法搬小凳子跟着她一起做,一起改。

除了版式还有图的问题。以前做全彩书,有的就是用作者提供的图,好点的有作者找人专门做的,但是颜色用的也很随意。《尽在双11》里的图,天猫的UED同学把非截图都重新画了一下,颜色非常好看,很亮。但是,我们排出来太花了,显得很乱。开会的时候老板说《图表之道》里面专门讲过怎么用色,于是我找来这本书仔细研读了一下,确实有几个大原则,比如深浅色搭配、比如灰色搭配(以后有时间好好整理一下,其实就几个规范,任何人做图、PPT、表遵循这个规范就不会太难看)……修图改图,还得找大美编哇。当时正值年底,大家都在做各种总结,美编尤其繁忙,又是一顿软磨硬泡。还好,我脸大,哈哈。

版式和颜色最终也改了,变成了这个样子:

然后又找排版重新排,重新换图,来个对比。

(六)

更纠结的,当然是封面。最开始用了蓝色,从出版的角度来说,这个蓝是很难把握的,然后过去又已经该用的都用过了。但是作者方说,这个封面是我们投票投出来的,大家都喜欢。大家都喜欢……我们也没话说了。所以我第三次去的时候是请印厂打了好多个封面的打样带过去的,现场和大家交流,除了有一个稍偏紫的颜色大家觉得还好,其他都不是很满意。1月份的图书订货会我们暂时用了那个蓝色的封面,图上看貌似还好。

然后当然是各种改,就不赘述了吧,因为过程很难述出来,上图吧。设计这个工作,在旁人眼中应该是很美的吧,姐姐我小的时候还幻想做过设计师的,还画过素描的呢。实际上,很难的。从做《设计之下》这本书开始,我就认识到,设计的工作要做好,何其难啊。但凡设计都是有用户的,所以有“用户研究”,你要研究用户的喜好,而要尽量避免你自己的偏好,还要用自己的专业的眼光去审美。设计的定稿往往又不是你或者你研究的用户说了算。所以,改,成了家常便饭。有一条编辑准则其实特别好,改要有理有据,否则请勿擅改。用在设计上好像挺合适的。But,所有要求你改的人都是有理有据的,比如感觉不对,这个地方不合适……扯得太远了。

最终选定了方案5,大家一定猜得到原因,不啰唆了。然而你们拿到的书跟方案5还是有差别的,眼力好的一定能发现,这又是一个故事,留着大家想象吧。

(七)

一直没讲编辑加工这件事。再好的作者写的东西,与出版的要求都还是有差距的。这么说吧,我有个作者,他跟我讲他当年写宣传稿,老板要求错一个字罚100,他当年工资2000多,意思就是说他很牛,后来的文章没有错别字。我说那你的书我发现一个错你也给我100成不?他说不敢,一方面书的字数很多,另一方面出版的要求对一般人来讲还是蛮高的。回到双11这本书,虽然作者改了无数稿,我也看了很多遍,但是我最后看的时候还是觉得有问题。木办法,厚着脸皮找同事们帮忙了。说实话,到后来我再看内容的时候,基本无感了。这里特别感谢我们组的娜娜、猛猛、霞霞同学,以及小蜜同学,他们分别看了书,给了很多很好的意见。

再来就是印刷了。纸我们用的是最好的,有书的同学可以跟普通的技术书比较一下。印刷这事儿,其实我们也很难控制,印厂不是出版社的,编辑更是鞭长莫及,只能不停地找印务老师确认。从蓝色的打样开始,找印务老师的次数真是数不清了。蓝色的假书,然后橘色的假书,再出全真样书两本,专色印刷。


收藏的假书

(八)

罗里吧嗦写了那么多,其实书最终还是比计划晚了很多出来,因为等逍遥子同学的序等得花儿也谢了(当然,等序的时候也做了不少改进)。那些天,我真是觉得已经使出洪荒之力了。而且这本书包含了太多人的心血,老板、市场、美编、印务、排版,还有小蜜同学……当然作者那边也是很多人在使劲儿。

还好的是,书出来我收到了很多正面的评价。比如有读者说不错,能开阔眼界,拓展一下自己的思路;比如还有人说挺多干货的,向大牛们学习;比如还有读者说挺精美的;比如有同事说版式不错、颜色也好看,以后做彩书就参考这本了……姐甚感欣慰。当然也有这样的评论:书收到了还没看,感觉不值。看都没看,你怎么就觉得不值呢?难道一定是罗里吧嗦的厚厚的才值?(请原谅姐的臆测吧)

更重要的,这个过程中我也收获很多。(为了不显得我啰唆没条理,分几点吧)

1.任何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突破和成长的背后一定是有很多人在默默的付出,双11的增长凝聚了太多人的心血。

2.技术大牛成为技术大牛也不是偶然的。虽然我们的书是官方发起的,但是每一位参与的作者都非常认真,他们不断地追求卓越,他们自觉地对自己的内容负责。其实任何事都是一个道理。

3.工程化的工作方法。我们经常讲任务分解,团队合作,怎么分解、怎么合作好呢?有时候需要用工程化的方法。

4.专业主义。双11为啥那么牛呢?它是很多专业的结合。同样的道理,做书这件事也是需要很多专业的集合的。

5.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这句话当年北理工足球队的辅导员跟我讲过的,记忆犹新,双11这个奇迹是不断有人想,有人想了,才有人做了,才成了。

So,于我足够了。

当然,对我们来说,每本书有每本书的遗憾,尽管很多人为它付出了辛苦,也是有不足的。客观来说,我们的颗粒度是比较大的,因为每一节都会涉及很多技术,尽管我们想用简洁的方法表达清楚,一定会有不那么好的地方。看这本书之前你就应该明白,双11是非常复杂和庞大的,任何一本书都不可能讲的完,《尽在双11》尽力全面、精炼地讲述了其八年的演进与创新,以及阿里人的经历与思考,如果这些经历与思考能给你带来一些灵感和方向,我们就甚感欣慰了。当然,也欢迎大家批评指正,以及互相交流,交流才会产生火花!

(花了挺长时间来写这个的,中间的细节有些已经忘记了,免不掉有疏漏,且姐的写作水平有限,所以大家凑合看吧)

读者评论

  • 一直觉得书是有生命有温度的,编辑真的是一份情怀工作,多亏了您们的努力大家才能看到双十一背后的故事,姐姐辛苦了~

    焦糖玛奇朵发表于 2017/11/1 22:06:44
  • 赞编辑姐的细致认真和坚持!以后出门可得小心哦~~最好搭伴

    孙学瑛发表于 2017/5/26 14:25:50

相关博文

  • 促促促,如何确保系统扛得住 | 《尽在双11》抢鲜预览

    促促促,如何确保系统扛得住 | 《尽在双11》抢鲜预览

    管理员账号 2017-03-22

    小编说:对技术而言,每一年的双11都是一场严峻的考验,从被流量冲击得溃不成军,被迫奋起抗击,到现在通过技术的力量不断改写双11的用户体验和参与感,阿里的技术伴随着双11成长起来,强壮起来,自信起来。对各位而言,希望大家可以从书中学习更多...

    管理员账号 2017-03-22
    539 0 0 0
  • 【重磅预售】揭秘阿里双11技术进步历程!

    【重磅预售】揭秘阿里双11技术进步历程!

    管理员账号 2017-03-21

    亚马逊预售地址:https://www.amazon.cn/dp/B06XKPRF6C 从2009年到2016年 有一种“买买买”叫 双11 你我已熟知 那激动人心的熬夜抢购 那争分夺秒的零点瞬间 …… 还...

    管理员账号 2017-03-21
    544 0 0 0
  •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在电商场景下的应用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在电商场景下的应用

    管理员账号 2017-05-02

    OSCHINA 本期高手问答(2017 年 5 月 2 日 — 5 月 8 日)我们请来了阿里的@bqzhao (乐田)、@仁重 两位专家为大家解答关于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技术在电商场景下的应用方面的问题。问答活动传送门,请点击 乐...

    管理员账号 2017-05-02
    77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