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全面介绍了微信公众平台已开放API的功能、使用方法及应用场景,详细解读了微信公众平台应用开发所需的各种技术、方法和技巧,深入讲解了微信公众平台开源开发框架Senparc.Weixin.MP。书中还精选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商用开发实际案例,以C#开发语言为例,系统讲解了微信公众平台企业应用开发的系统架构及完整的开发过程。全书共8章,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章)介绍了微信公众平台的基础知识,为读者学习后续章节打下基础;第二部分(第2、3章)介绍了进行微信公众平台开发所需的准备工作及将应用接入微信公众平台的方法;第三部分(第4、5章)详细介绍了微信公众平台已开放的API,通过实战项目对开发框架进行了系统讲解,读者甚至可以直接使用开发框架进行自己的应用开发;第四部分(第6~8章)向读者展示了3个企业应用的实际开发过程。通过本书的学习,读者将完全有能力胜任大型微信公众平台企业应用开发工作。
(1)同步讲解微信开发最新功能:微信5.0以后版本和2013年11月新开放API的新功能、新特性讲解。(2)注重实战:大幅压缩了概念性和介绍性文字的篇幅,大量实际开发案例讲解作为主要内容。(3)案例都是实际商用项目,有阅读价值。(4)技术上的讲解更深入:有一些开发复杂系统的经验分享。
前言
作为企业与超过6亿微信用户接触的主要渠道,微信公众平台在过去的一年中有了巨大的发展。截至2014年7月,微信公众账号的数量已超过580万个,日均增长数由2013年的8000个上升至1.5万个。
微信公众平台只提供了一些基础的功能,如群发消息、消息回复等,但这些基础功能并不能满足许多企业为其客户在微信上提供服务的需求。为此,微信公众平台开放了一系列的开发接口,企业可通过调用这些接口,开发微信公众平台应用并接入微信公众平台,实现在微信中开展现有业务或提供客户服务。
随着微信公众平台的发展,微信公众平台应用开发的需求越来越多。笔者在2013年年初进入微信公众平台应用开发领域,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团队开发了很多微信公众平台企业应用。在为各企业客户进行应用开发的过程中,实现了许多不同的需求,也碰到了不少困难,积累了一些开发经验,也对微信公众平台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
本书就是将这些开发经验和对微信公众平台的理解进行系统、全面地整理,然后分享给读者,希望读者能够从中得到一些帮助,也希望借此机会认识更多的同行。
读者对象
对微信公众平台感兴趣,准备使用或已使用微信公众平台的朋友。
从事微信公众账号的运营、推广、管理等工作的从业人员。
对微信公众平台企业应用有需求的IT人员或市场部人员。
准备从事或已从事微信公众平台应用开发的工程师。
进行微信公众平台企业应用开发的企业内部人员或第三方开发团队。
如何阅读本书
本书的内容在逻辑上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章)介绍了微信公众平台的基础知识,包含微信公众账号的类型及各类型的特点和限制、微信公众账号的注册流程、微信公众账号的认证流程及最新增加的功能插件介绍,为读者学习后续章节打下基础。
第二部分(第2、3章)介绍了进行微信公众平台开发所需的准备工作,以及将应用接入微信公众平台的方法、操作步骤和示例程序。
第三部分(第4、5章)详细介绍了微信公众平台已开放的API,包括基础的消息、事件接口、自定义菜单接口及认证服务号拥有的9个高级接口。对笔者团队在实际项目中使用的进行完善和重构后的微信公众平台开源开发框架Senparc.Weixin.MP进行了系统讲解。全面剖析了所有的源代码,并使用开发框架完成了一个能够接收与响应任何类型消息的项目。读者学习完本部分后,可以建立自己的开发框架,也可以直接使用开发框架进行应用开发。以开发框架作为基础,在开发微信公众平台应用时,只需要关注业务逻辑。
第四部分(第6~8章)依次向读者展示了预约、阅读统计、渠道管理等3个实际的企业应用的开发过程。学习并掌握本部分知识后,读者可以独立完成具有复杂业务逻辑的微信公众平台应用开发,并完全有能力胜任大型微信公众平台企业应用开发工作。
如果读者不懂程序开发,想了解微信公众平台,那么请重点阅读第一部分;如果读者刚接触微信公众平台,那么请务必从第一部分的基础知识开始学习;如果读者有微信公众平台应用开发的经验,那么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章节阅读。
勘误和支持
因笔者的水平有限,虽然已尽力来完善此书,书中仍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不准确或考虑不周的地方,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致谢
感谢微信团队,是他们创造了这款伟大的移动社交产品。
感谢微信公众平台开源开发框架Senparc.Weixin.MP的项目开发团队,依靠他们建立的优秀开发框架,才使我们可以专注于业务逻辑的开发。
感谢参加本书编写工作的其他成员:曹洪匪、李彪、邓建功、胥桂蓉、唐蓉、朱世波、尹新梅、李勇、杨任毅、王政、黄刚、赵阳春、何紧莲、邓春华。尤其感谢成都鼎翰文化的邓建功老师和电子工业出版社的牛勇老师,感谢你们在我写作过程中提供的支持,正是你们的鼓励和帮助,才使我能顺利完成全部书稿。
谨以此书献给我最亲爱的家人!
刘 捷
2014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