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基于规模化敏捷框架的完整结构,提纲挈领地介绍了其核心内容,同时给出了在企业环境中实施SAFe 的路线图。本书聚焦在提炼SAFe 4.0 版本的精粹,旨在帮助读者快速学习和了解理论,并掌握具体的实施步骤和方法,是指导SAFe 4.0 落地实施的不二之选。
本书适合IT 技术经理、项目经理、敏捷教练等阅读,以帮助他们成功进行SAFe 的实施;也适合企业中高层管理者阅读,以帮助他们成功构建基于SAFe 的精益- 敏捷企业。
首席顾问|首席贡献者扛鼎力作 将数百全球TOP公司成功模式拆解成可操作元素和盘托出
推荐序一
正如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那样,敏捷在中国也并非坦途!特别是近几年,敏捷的进一步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众所周知,敏捷是因为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而大行其道的。但互联网行业的特点是小团队作战,哪怕是一个很大的互联网公司,也可以拆分成许多小团队并行工作。因此,互联网的敏捷其实就是小团队敏捷。互联网业内广为流传的“两个比萨原则”,说的是“两个比萨喂不饱的团队,就不能高效工作!”这是小团队敏捷快速迭代的形象写照!
其实,敏捷并不只属于互联网行业!但是,当敏捷在国内向更广阔的方向扩展时,却困难重重、举步维艰。
首先,敏捷在互联网行业的风靡,给人们留下了根深蒂固的印象,学敏捷就要学“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那样的敏捷!当然,“JMD”(京东、小米、滴滴)的敏捷也是一样的。似乎从来就只有“小敏捷”这华山一条路。
其次,互联网行业是一出生就“敏捷”了,不用经历敏捷转型的阵痛。而在其他领域,越是管理成熟的企业,越是有一套成型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越是大企业,层级越复杂,跨部门的协作越多。这些都让传统企业嫁接敏捷困难重重,往往只是在几个小团队浅浅地尝试一下敏捷就止步不前。
最后,我们在实施敏捷转型中还经常会提到“自组织团队、去中心组织”。这些新颖的概念也让企业的高层管理者们困惑、踟蹰不前,仿佛敏捷转型就是要“革了自己的命”。有朝一日,敏捷转型成功了,自己在企业里也就没有位置了。
放眼欧美,近年来,敏捷已经远远超出了小团队的范畴,在制造业、金融、航空航天等众多行业中,敏捷在几百人甚至数千人的研发团队里如火如荼地实施着,并有大量成功案例。“大规模敏捷”已经被美国财富 100 强公司中的绝大多数公司所接受,并有效地践行着。
这是一场“大敏捷”的革命,SAFe 就是这场革命的主要推手!
我在2017 年初给《SAFe 4.0 参考指南》写的推荐序里说,“中国的敏捷,非常需要一盏指路明灯。SAFe,恰恰就是这盏指路明灯,照亮了敏捷的前路!”
SAFe 规模化敏捷框架,为企业的敏捷转型升级提供了思路、指明了方向。SAFe 体系的创立者Dean Leffingwell 大师在IBM 有数十年IT 管理和咨询的经历,对大型IT 开发组织有深刻的了解。因此他提出的这套体系,与其他规模化敏捷体系相比,更深刻也更务实。就连“SAFe”这个名字,也会让企业在进行敏捷转型时感觉安全,让企业高管们心情舒畅。这,就是大师的智慧了!
2017 年4 月,我曾与本书作者之一Richard Knaster 先生深入交流。我们有共识,SAFe 必须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而本书恰恰给出了在企业环境中实施 SAFe 的路线图,它能帮助敏捷实践者们掌握SAFe 的具体实施步骤和方法,是指导规模化敏捷转型、SAFe 落地实施的最佳参考指南。
2016 年11 月,在“2016 光环敏捷千人峰会”上,光环国际作为SAI 金牌伙伴,隆重发布了SAFe 规模化敏捷框架中文版;2017 年初,《SAFe 4.0 参考指南》中文版出版、SAFe 中国社群成立;2017 年底,光环国际给华为做的SAFe 咨询第一期圆满完成。一年多来,SAFe 在国内的发展非常迅速,其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关注,并准备着手将SAFe 纳入2018 年的年度计划之中。
这次,李建昊老师领衔翻译《SAFe 4.0 精粹:运用规模化敏捷框架实现精益软件与系统工程》,这无疑又是SAFe 在中国的一件大事。
衷心祝愿SAFe 在中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张泽晖
光环国际董事长、CEO
推荐序二
我最早接触SAFe,还是在2013 年底。那时华为公司正在实施版本级敏捷和“One Track”,几百人的团队尝试进行迭代开发,活动本身取得了较大成果。但由于受到客户诉求及竞争压力,领导进一步提出要求:大幅缩短版本交付周期30%~50% 以上。而当时我们真正开展的敏捷实践还主要聚焦在基层团队层面,宏观上整个版本火车仍基于IPD“阶段- 门限”的瀑布交付模式。不突破这个框架束缚,产品上市时间(TTM)根本不可能做到突破性改进。但如何突破呢?让人颇为头疼。恰巧此时我看到了SAFe 框架,匆忙浏览一番,不禁眼前一亮,这正是我们想要的东西,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带着希望,2014 年我们远赴美国寻找答案。在Boulder,我们系统学习了SAFe 的整体框架与知识体系。整整一周的“填鸭”式学习,收获是满满的,但我们依然有困惑。课间“开小灶”的时候,我们几个人围着Dean,“我们交付的产品是嵌入式软件和硬件,软硬件协同怎么快速交付?”“交付范围很大,是多个产品组成的解决方案,成百上千人,依赖关系复杂得很,该怎么办?”Dean先是深思状,然后很兴奋地对我们说,SAFe 的下一个版本会考虑这些问题。显然,当时的SAFe 3.0 还无法应对这些问题。随着2017 年的到来,展现在我们眼前的这本《SAFe 4.0 精粹: 运用规模化敏捷框架实现精益软件与系统工程》(注:网站上已更新到SAFe 4.5 了)就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系统回答。SAFe 4.0 整合了软件、硬件和固件,从Team 到Portfolio 四个层级,对大型组织的真实交付场景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在我看来,从十来个人的小团队敏捷推广到成百上千人整个IPD 层面的敏捷,最核心的是要提升以下两个方面维度的敏捷能力。
(1)价值流敏捷性:我们称之为敏捷的“水平拓展”能力。核心是在“客户-产品管理- 架构与系统设计- 开发- 测试- 服务- 客户”这个价值链中,把敏捷影响的范围从传统小团队内的“开发- 测试”向前后两边延伸,最终打通“从客户中来、到客户中去”的完整价值链。这个过程,要不断卷入新的角色,不断调整和优化现有流程和组织职责,用更短的链条、更高效的协同和反馈加速价值的流动。在这种情况下,仅仅单个小组运作好,甚至独立的多个小组也运作好,依然不能有效解决问题。大企业中的每个角色和职责都是环环相扣的,只要有某个环节和角色没有搞定,价值就无法顺畅地流动起来。
(2)组织敏捷性:我们称之为敏捷的“垂直压缩”能力,管理扁平化能力。其核心是在“个人- 团队- 主管- 经理- 部长- 总裁”这种多层级的汇报和决策链条背景下,构建一个高效、快速的决策机制,从战略到执行,透明高效;从基层向上反馈信息,通畅,快捷。这都需要企业做到分层决策,组织扁平化,适度自治,权力和“炮火”授权到一线作战团队。而这种变化,更涉及组织的调整,以及不同层级决策范围和决策方式的变化。
(华为IPD 针对上述两个维度的敏捷性都有改进。实践表明,组织的敏捷性难度更大,但改进获得的收益也更大。)
让人可喜的是,SAFe 4.0 对上述问题都有阐述。框架在Scrum 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实践,创新性地提出了4 层结构,每层结构都引入了新的组织和角色,赋予新的技能要求和职责。其保证在企业大规模团队的交付过程中,不同层级团队间的信息共享、高效协同,以及无间配合与交付同步对齐。更让人叫绝的是其博采各家所长,创造性地提炼、总结出不少针对大团队作战的优秀实践。比如PI Planning,第一次见到时我感觉这完全是“脑洞大开”的神来之笔。上百人一起开会,而且还连开两天,所有交付的团队成员和利益相关者面对面地沟通愿景,制定目标和计划,识别依赖和风险,再加上超高密度的思想和信息碰撞,全员信心投票,所有这些真正做到了最扁平、最充分、高质量的全员沟通和反馈,聚焦了所有成员的精力和承诺,在一个PI 周期内为同一个目标冲刺。所以我一直认为PI Planning 体现了SAFe 的灵魂和精髓,“无PI Planning,不SAFe”!
另外,我观察到的一个方面是,SAFe 在4 层中引入的新角色的设置,无形中给SAFe 在大型企业实施过程中起到了部分消除障碍、铺平道路的作用。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都知道敏捷对企业是一个变革,而变革管理表面是组织和流程的优化,背后的核心其实是利益的再分配。在敏捷实施中,不少实践触动到了很多人的“蛋糕”。比如角色融合、去中心化、扁平管理、团队自治。这些口号让传统企业中的各级经理和功能领域大佬们焦虑不安,因为他们找不到自己在变革中的位置,所以自然在变革过程中保持距离,消极应付,口头承诺。这也是我认为Scrum 在企业做了好几年,影响力还是拓展不出去的原因。试想,能够决定路标规划的产品管理、决定重大技术方案的架构师、决定资源投入和版本策略的PMO(项目群管理)都不在Scrum 团队中,其影响力能有多大?反观SAFe 的方案,特别强调精益- 敏捷领导者的作用,而且或有心或无意,传统大型企业中的“各路大神”都能在SAFe 框架中或多或少地找到自己的影子,他们自然也乐得支持敏捷转型。企业也是江湖,团结就是力量。
当然了,SAFe 也不是万灵丹。事实上,在敏捷圈内的争论就不少。最大的抱怨就是SAFe 太复杂,甚至说SAFe 自身已经不敏捷了。SAFe 复杂吗?要我说绝对复杂! SAFe 完全就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单是引入PI Planning 就要花费不少精力。但这是问题吗?还是要回归业务的基本面,看企业的挑战是什么,并深刻分析复杂性是业务本身的属性还是SAFe 带来的。爱因斯坦说“事情应该力求简单,但不能过于简单(Everything must be made as simple as possible, but not simpler)”。所以我建议跳出问题,客观看待,学术之争不是关键,关键是解决企业的问题。Linus 说“Talk is cheap. Show me the code”。我要说,停下争论,回归本源!你的企业有问题吗?请参考书上的原则和方法,勇敢尝试吧,现在就开启你的第一列敏捷火车,让高效流动的业务价值来应对各种怀疑和挑战!
徐琦海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产品与解决方案首席系统工程专家
推荐序三
Be SAFe,Be Agile
在《SAFe 4.0 参考指南》中文版之后,《SAFe 4.0 精粹:运用规模化敏捷框架实现精益软件与系统工程》中文版得以快速出版,这是所有探索和践行“大敏捷”的中国敏捷实践者的一大福音,同时也将开启整个敏捷社区的一大盛世,并将有力地推动SAFe 在中国的落地。这离不开李建昊老师以及SAFe 中国社群小伙伴们的努力,同时也很高兴自己是其中的一分子。我也想起了审校本书的点点滴滴。2017 年8 月我还在越南芽庄珍珠岛上带着家人度假,为了本书尽快出版,每天深夜与咖啡和海风相伴,仔细审校、对比中文和英文,斟酌英文原意和中文表达,可以说“痛并快乐着”。 如今本书正式出版了,也算是自己一个学习阶段
的总结,接下来让我们继续前行。
企业或组织是一个复杂系统,这个复杂系统进行最大化业务价值的产品开发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可想而知。相较于业界应用最广泛的“小敏捷”框架Scrum来说,解决复杂系统复杂问题的“大敏捷”SAFe 框架尽管是一种敏捷方法,但仍然是比较繁杂和难以掌握的。而本书正如敏捷用户故事一样,从一个敏捷实践者的角度,面对复杂系统,带领读者一步一步地学习和体验如何进行规模化的敏捷。从用户体验来说,这将会极大地缩短学习SAFe 的周期,尽早地促使实践者快速、迭代地应用SAFe,从而从“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逐渐真正地掌握SAFe,并将SAFe 作为组织持续交付最大的价值和持续创新的引擎。我坚信企业也会变得更加敏捷。
本书的内容以及章节顺序也和SAFe 的认证课程一脉相承,可以作为SAFe认证课程的参考书。这也将会极大地帮助参加课程的敏捷实践者学习和掌握SAFe 的知识,顺利地通过官方在线考试和拿到证书,这也算是我们中国读者的福利吧。
方法来源于“现地现物”,而一线的实际经验也会反哺升华到方法,这是一个不断创新的循环,也是敏捷本身“持续改进”的真谛。SAFe 本身是敏捷的,因为它也在持续改进。在本书的翻译过程中SAFe 已经从4.0 进化到4.5 了,不过其核心和精粹并没有改变。回到SAFe 的落地应用,每个企业的复杂程度和维度都是不一样的,SAFe 落地之后,也将不尽相同,未来的敏捷之路究竟是什么样的,将会难以想象。不过我们现在有《SAFe 4.0 精粹:运用规模化敏捷框架实现精益软件与系统工程》中文版作为指导,也有最新的SAFe 4.5 英文网站照亮远方,相信每个企业都将走出自己独特的大敏捷、大风采。
赵卫
京东敏捷创新教练
IBM 大中华区敏捷及DevOps 卓越中心前主管
推荐序四
我非常欣喜地看到《SAFe 4.0 精粹:运用规模化敏捷框架实现精益软件与系统工程》一书的翻译出版。我第一次接触这本书是在考SPC(认证SAFe 咨询师)之前,当时自己费劲地啃了一部分英文原版,但已深为书中体系化、深入浅出的内容所吸引。当时我最大的期盼就是有中文译本,以便阅读得更快。今天中文版终于面世了,对于希望系统性学习规模化敏捷管理实践、在企业中推进精益- 敏捷变革的读者来说,这无疑会是一个福音!
在此首先表达一下我对光环国际的创始人张泽晖先生、副总裁李建昊老师的敬意,他们都是富有远见卓识和使命感的精益- 敏捷领导者,并一直致力于在国内引入和传播先进的IT 技术与管理方法。SAFe 作为一个在国外非常流行并已经得到许多公司和团队实践且证明有效、在国内却还鲜为人知的规模化敏捷框架,正是在他们的积极倡导下,逐步被国内更多的企业(尤其是有转型意愿的传统企业)所学习、了解、实践,并从中获益。
作为科技从业者,我们正在面临的是一个不确定性(Uncertainty)与复杂性(Complexity)急剧增长的世界,新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传统的计划驱动的项目管理模式已经完全无法适应新的市场挑战。产品迭代的速度、对用户体验的把握、实验与探索的能力,已经成为新时代下获得市场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大鱼吃小鱼”的竞争法则已经发生变化,只有变成吃“慢鱼”的“快鱼”,企业才有机会生存和发展。SAFe 框架基于复杂性认知,融合了敏捷开发、精益产品开发、系统思考等三大知识体系的思想、原则与实践,整体框架贯穿了投资组合管理层、价值流层、产品层、团队层等不同管理层级,对于企业
级的敏捷转型,具备很强的参考价值。
SAFe 框架自身也是一个产品快速迭代演进的示范。这几年我也诧异于SAFe版本的演进之快速,它开放性地吸收来自一线客户、用户的声音,吸收业界与社区的最新优秀实践,持续驱动SAFe 自身的迭代完善。2017 年下半年最新推出的SAFe 4.5 版本,又是让人眼前一亮,例如并行推出了多个繁简不一的框架来满足不同规模客户的具体应用场景,吸收DevOps/CD(持续交付)的工程实践作为内建质量的关键支撑,融入Lean UX 与Design Thinking 来强化用户体验与创新设计,等等。
SAFe 作为一个进取的规模化管理框架,在业界确实也存在一些争议。对此我的看法是,改进与变革的动力,无非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避害,解决现实工作中的实际痛点,二是趋利,积极地追求美好愿景。SAFe 框架也许不是一个最极致敏捷的东西,但它的确能够为企业(尤其是大型产品团队以及有一定规模的传统企业)解决规模化敏捷管理上的许多实际困惑和痛点。世界上所有的“框架”都没什么用,因为它们不能直接映射到企业的真实环境中,不能照搬,须三思而行。当然,“框架”又都是有价值的,因为它们沉淀了许多在实践中提炼出来的知识和经验,可提供借鉴,能启迪思考。
SAFe 框架的信息量很大,对于如何学习和应用SAFe,以下是我个人的几点建议,供SAFe 的学习者和实践者参考。
(1)把握核心价值观和原则。我们可以用实验性的心态来尝试和采纳不同的实践,但都要基于底层我们对SAFe 价值观与原则的共同认知和信仰,并以此来评判我们的实践是否走在正确的轨道上。
(2)鼓励多样性的存在。增加多样性是我们应对复杂世界的法宝。对个人如此,需要去除门户之见,兼收并蓄,兼听则明;对团队如此,需要让不同背景、不同专业的人相互碰撞,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对实践的引入如此,需要让不同的方法(如Scrum、Kanban、XP、SAFe、LeSS……)在不同的团队都有尝试的空间,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3)快速抄和改。真正的颠覆式创新少之又少,快速学习SAFe(经过验证的敏捷知识体系)的理论、实践与案例,积极借鉴并为我所用,形成结合自身特色的规模化管理上的微创新,这是比较有效的提升之路。
最后,感谢规模化敏捷社区的朋友们在翻译、校对、审校这本图书过程中的的共同努力和辛勤付出,在管理步入3.0 的时代,个体的连接、社区的力量是无穷的。“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们有理由坚信,在不久的将来,国内企业与组织的规模化敏捷成熟度将会有质的飞跃。让我们携手努力,持续地激发个体,赋能团队,引导产品创新,引领企业级精益- 敏捷变革,帮助更多的中国企业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取得竞争优势!
林伟丹
独立敏捷教练
平安集团研发管理部原负责人
译者序
2017 年4 月《SAFe 4.0 参考指南》中文版问世,时隔近一年,《SAFe 4.0 精粹:运用规模化敏捷框架实现精益软件与系统工程》中文版也诞生了!如果说前者是对于SAFe 体系全面详尽的阐释,那么后者就是对于SAFe 框架精炼提纯的萃取;如果说前者是侧重SAFe 的理论,那么后者就是聚焦SAFe 的实践;如果说前者是SAFe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大里程碑,那么后者就为SAFe 的持续演进开启了新征程!
规模化敏捷框架(SAFe,Scaled Agile Framework)于2011 年正式发布1.0 版本,历经5 年时间,融入了敏捷、精益、系统思考等思想,提出并演进成四大核心价值观和九大原则,从团队、项目群、大型解决方案(价值流)和投资组合等四个层级,全面、立体、系统化地给出了企业级大规模敏捷实施的策略和框架。其在2016 年发布了SAFe 4.0 版本,2017 年升级为SAFe 4.5 版本,并在全球众多行业的大型企业中进行实践,从生产率、产品上市时间、交付质量、员工满意度等多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总结出大量的成功案例。美国财富100 强公司中的绝大部分公司都聘请了SPC(认证的SAFe 顾问)进行现场辅导,在全球1000 强企业中使用SAFe 的比例也在逐渐增加。
与此同时,一大批中国的敏捷实践者和专家也在关注SAFe 的发展与应用。早在2009 年,我还在诺基亚Symbian 研发中心致力于敏捷转型时,遇到了Dean Leffingwell 先生,我们讨论了敏捷发布火车的执行和SAFe 框架的雏形,此后的几年我也一直关注其演进和发展。2013 年,我翻译了Dean Leffingwell 先生的著作《敏捷软件需求:团队、项目群与企业级的精益需求实践》一书。与此同时,中国最早的一批SPC 咨询顾问出现了。2014 年,国内的许多大型企业和跨国企业的中国分部也陆续开始实践SAFe,比如华为、中兴、平安科技、中国银行、IBM、Dell EMC、赛门铁克、飞利浦等企业都先后组织了SAFe 的培训或咨询。
截至2016 年7 月,国内的SPC 已经超过10 位,但是对于中国大型企业敏捷转型的需求来说,SPC 的数量仍是寥若晨星。
2016 年11 月,作为中国首位SPCT 候选人,我应邀前往位于美国科罗拉多州博尔德市的Scaled Agile, Inc.(SAI)总部,与来自全球各地的SAFe 专家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学习和研讨,也与Dean Leffingwell 先生达成了共识,一同推进SAFe 在中国的发展。回国后我就主持翻译出版了权威著作《SAFe 4.0 参考指南》。
2017 年4 月,SAFe 研究员Richard Knaster 先生(本书作者之一)来到中国,我们两人联合授课,组织了中国第一期SPC 培训,培养出近40 位SPC 咨询顾问,并成立了SAFe 中国社群。目前该社群成员已经接近200 人!与此同时,我与Richard Knaster 先生还讨论了如何更好地将SAFe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启动了这本《SAFe 4.0 精粹:运用规模化敏捷框架实现精益软件与系统工程》的翻译工作,希望帮助国内敏捷实践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SAFe,也希望在中国培养更多的规模化敏捷咨询顾问SPC,更希望能帮助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上规模化敏捷之路!
关于本书
本书基于规模化敏捷框架的完整结构,提纲挈领地介绍了其核心内容,同时给出了在企业环境中实施SAFe 的路线图。本书聚焦在提炼SAFe 4.0 版本的精粹,旨在帮助读者快速学习和了解理论,并掌握具体的实施步骤和方法,是指导SAFe 4.0 落地实施的不二之选。
全书纲举目张,分为6 个部分,围绕“Why SAFe、What SAFe、How SAFe”的线索展开论述,其中第1 部分开宗明义,介绍了大型企业在数字化时代实施SAFe 所获得的业务优势,借此组织得以提升和保持核心竞争力,回答了“为什么需要SAFe”的问题,同时对SAFe 4.0 的框架进行了简介。第2 部分到第5 部分是全书的主体,重点解答“什么是SAFe”的问题,从SAFe 4.0 的基本要素、项目群和团队层、价值流层,以及投资组合层分别进行论述,提炼出各个层级的核心内容,涵盖了角色、工件、活动、组织结构、实施策略、财务预算、度量指标等各个方面,并给出了具体的参考实例。第6 部分聚焦在实践环节,给出了实施SAFe 的路线图,也提供了设计和实施敏捷发布火车的具体步骤和方法,回答了“如何实施SAFe 的问题”。作为本书的一大亮点,第19 章提炼出SAFe 框架中不可或缺的十大基本要素,即“SAFe 精髓”。
虽然本书的篇幅不长,但其涵盖的内容却非常广泛,如何有效地进行阅读呢?就这个问题我也曾经跟本书作者进行了深入探讨,在此推荐两种阅读方法:(1)对于SAFe 的初学者,建议按章节顺序阅读,每个章节之间是承上启下、前后连贯的,从团队层一直向上进行规模化,达到企业的投资组合层,最后讨论如何落地实施。(2)对于具备一定SAFe 经验的敏捷实践者,建议聚焦在SAFe 的业务需要、各层级中的关键内容,以及实施环节。可以对照SAFe 4.0 全景图,直接跳转到相应的章节进行阅读,有针对性地获得相应的实施指导,当然也可以参考SAI 的官方网站(www.scaledagile.com),找到全景图上的每一个活动图标,点击进入,详细阅读。但是,不论采取哪种阅读方法,我都强烈建议每位读者重点关注第19 章的内容。
因为这里详细介绍了整个规模化敏捷框架的基本要素,是SAFe 4.0 精粹中的“精髓”。
关于SAFe 4.5
当知识体系形成的时候,它已属于过去,新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脚步从未停歇。在本书的翻译过程中,SAFe 框架也在发生演进,SAFe 4.5 版本已于2017 年正式发布。这里也简要介绍一下SAFe 4.5 版本的更新之处,希望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学习和应用这个框架。
SAFe 4.5 版本可以向前兼容 SAFe 4.0 版本,其主要变化包括以下5 个方面。
(1)提出“SAFe 精髓”和SAFe 的可配置性。基于SAFe 框架的各个层级,可以有4 种配置组合方式:基本型(精髓)SAFe、大型解决方案型SAFe、投资组合型SAFe、完整型SAFe。其中“价值流层”重新命名为“大型解决方案层”,并对“跨层级面板”的位置和内容进行了新的设计,术语也相应地有所变更。
(2)融入精益创业与精益用户体验创新。使用精益创业环、精益用户体验、精益投资组合管理,以及精益预算方面的新内容,更新了“史诗假设”“精益业务论证”“特性收益假设”等相关模板,帮助企业快速创新,更快地实施战略,从而获得更好的商业成果。相关内容也都体现在SAFe 全景图中。
(3)建立可扩展的DevOps 与持续交付流水线。SAFe 通过实现DevOps 打破职能筒仓并向团队赋能,使用CALMR 方法实现流动,即文化(Culture)、自动化(Automation)、精益流动(Lean Flow)、度量(Measurement)、恢复(Recovery)。由“持续探索”“持续集成”“持续部署”“按需发布”共同组成持续交付流水线,加速“假设- 构建- 度量- 学习”环,支持更快的创新和更频繁的发布。
(4)给出SAFe 实施路线图。描述了在成功实施 SAFe 的过程中,经过验证有效的主要活动,并提供了一系列的工具包,帮助SPC 咨询顾问作为变革代理人,在企业中成功进行SAFe 的落地实施。
(5)其他的一些变化。包括启用了新的SAFe 框架命名——“精益企业的SAFe 框架”;更新了SAFe 的课件、视频;优化了全景图的展示,使之更加清新美观;与Scrum 指南保持协调一致;让术语表更加简洁;把SAFe 的基本元素放入全景图最下方的基础层中;等等。更多的详细内容,可以参考SAI 的官方网站关于SAFe 4.5 更新内容的介绍(http://www.scaledagileframework.com/whats-new-in-safe-45/)。
致谢
在敏捷的世界里并不缺乏理论,缺乏的是灵活驾驭理论、付诸实践的人!在本书的翻译过程中,我有幸又一次遇到了很多这样的实践者,感谢你们!
首先,我要感谢本书的作者Richard Knaster 和Dean Leffingwell,他们总能用最简洁的语言将复杂问题解析得淋漓尽致,总能用生活中的隐喻将企业中的场景还原再现,令人拍案叫绝、受益匪浅!
其次,我要感谢国内的SPC 和敏捷专家们,大家充分发挥了“规模化”的力量。本书由近50 位专家组成了强大的翻译团队,分章节翻译、交叉评审和校对,并由5 位资深专家组成审校委员会,共同打磨中文译稿,保证了本书的翻译质量。没有你们的付出和努力,就没有本书的顺利出版!
本书主要翻译及审校委员会成员:李建昊、赵卫、林伟丹、薛梅、刘展业。
翻译团队成员:第1 章(瞿俊龙、侯平然),第2 章(王真、刘鹏飞),第3 章(范钢、张晓云),第4 章(张彬彬、刘丛),第5 章(王凌宇、刘军权、陆媛),第6 章(李岩、吴舜贤),第7 章(郝雪萌),第8 章(张潇、王云峰),第9 章(杨眉),第10 章(古月、张以海),第11 章(索群),第12 章(刘颖、黄哲),第13 章(王炬成、吴言),第14 章(王红杰、金毅),第15 章(项文韬),第16 章(吴非、徐东伟),第17 章(李岚风),第18 章(李洪波、张韬),第19 章(牛锦宇、穆祥武)。
我还要特别感谢光环国际董事长张泽晖先生,以及电子工业出版社的张春雨老师,感谢他们在本书翻译过程中给予我的信任、鼓励和支持,本书由此才得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与广大读者见面!
最后,我还要感谢本书的广大读者和SAFe 中国社群的伙伴们。作为在国内推广SAFe 落地实施的共创平台,SAFe 中国社群自2017 年初开始筹建和试运营,2017 年4 月正式成立,至今已经走过了近一年的时光,其间开展了论坛、讲座、沙龙、网络研讨会、社群开放日等多种活动,逐步形成了“学习、成长、贡献”的社群核心价值观。目前,社群伙伴们正在持续深度分析和讨论当前企业敏捷转型所面临的挑战,并结合SAFe 的实施案例探索适合中国企业的组织转型解决方案。正是有了敏捷实践者的共同努力,SAFe 体系才能富有活力和永葆青春!感谢大家的支持!
敏捷实践的采纳和应用,正如远洋航海那样——如果构建一艘快艇,可以在有限的水域中灵活穿梭;如果组建一支舰队,就可以扬帆起航,去征服世界!希望SAFe 能成为企业级敏捷实践的领航灯塔,让更多的企业打造出强大的舰队,开启新的征程!
李建昊
2018 年2 月
译者简介
李建昊,光环国际副总裁,组织发展与转型顾问,企业级敏捷专家,SAFe 中国社群创始人,国内敏捷开发领军人物,曾任ThoughtWorks 公司中国区首席咨询顾问。2009 年,遇到Dean Leffingwell,一起探讨敏捷发布火车的实施。2016 年11 月,成为全球首位中国SPCT 候选人。2017 年4 月,开办中国首期SPC 认证咨询顾问公开课。目前,正在辅导多家大型
企业进行规模化敏捷转型,致力于SAFe 在中国的推广和发展。
前言
我们非常荣幸能够代表Scaled Agile 公司、我们的团队,以及SAFe 的贡献者们,向你介绍本书。
早在2011 年,我们就推出了规模化敏捷框架(SAFe)1.0 版本,现在想来,仿佛就在昨天。那时我们并没有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因为公司刚刚成立,也没有市场部。SAFe 最早的版本有一张简单的全景图,仅仅提供了摘要内容。在1.0版本推出之后的几个月内,我们几近疯狂地工作,最终推出了内容完备的文章。但是,SAFe 网站是免费的,并且提供的信息很有价值。
时光荏苒。现在的SAFe 4.0 版本更名为“精益软件与系统工程的规模化敏捷框架”(很快就会推出4.5 版本,是的,你在这里第一次听说4.5 版本!)1,而且其已经成为全球领先的、在企业级别采用精益- 敏捷开发实践的框架。
原因很简单,因为SAFe 非常管用。正如数十个案例中所记录的那样,全球的软件和系统构建者使用SAFe 取得了显著的业务收益(案例请参考ScaledAgileFramework.com/case-studies)。这些典型的业务收益包括:
生产力提高20% ~ 50% ;
质量提升超过50% ;
上市时间加快30% ~ 75% ;
员工参与度和工作满意度也在可度量地增长。
基于以上的结果,可以看到SAFe 正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大部分的美国财富100 强公司都聘请了认证的SAFe 实践者和咨询师进行现场辅导,在全球的1000 强企业中使用SAFe 的比例也在逐渐增加。
Scaled Agile 公司(ScaledAgile.com)是SAFe 框架的拥有者,公司也在成长。我们持续地进行框架开发,同时还开发了全面的基于角色的培训课程,以及拥有遍布全球的100 多个合作伙伴,我们进行工具、培训、咨询和服务交付等方面的工作,从而确保客户能够取得成功。
为什么需要SAFe
正如我们在《SAFe 4.0 参考指南》(SAFe 4.0 Reference Guide)中写道(http://www.scaledagile.com/reference- guide/):
世界的经济发展,以及整个社会的健康和福利,越来越依赖于软件和系统。为了适应这种需要,系统构建者们正在创造越来越复杂的软件和信息物理系统,并尝试用这些系统去解决那些以前从未涉及过的复杂需求,而这些系统的实用性和健壮性也高于以往的任何系统。系统构建者们创建这些系统所使用的方法,也必须跟上科技发展的脚步。
然而,过去所使用的基于假设的、期待一次通过的、阶段- 门限的、瀑布式的方法,并未与时俱进,所以很难应对新的挑战。这就需要新的软件开发方法。其中,敏捷方法就显示出很大的优势,但它是为小团队所设计的方法,而且并没有扩展到可以满足更大的企业及其开发大型系统的需要。所以,我们需要一种新的工作方式,其既可以发挥敏捷的优势,同时又能利用更广泛的系统思考和精益产品开发的知识库。
关于本书
几个月前,我们出版了SAFe 4.0 Reference Guide 一书,它和网站上的内容大致相同,而且使用起来更加方便。诚然,SAFe 是一个大型的框架,但是,对于那些构建世界上最大型、最重要系统的人来说,如果能够满足他们的需要,可以更快地进入市场并具备更高的质量,夫复何求?
在这种情况下,SAFe 框架包括的内容越多越好,但是并未因此而使SAFe框架更加容易理解。毕竟,SAFe 框架是一个网站,其从逻辑上包括了50 ~ 60篇专题文章、一个术语表、多篇指南文章,以及大量案例研究等。SAFe 网站是为按需的、随机的访问而进行设计的,从而方便人们即时获取信息完成工作。从这个意义上来讲,SAFe 网站并未将所有内容贯穿起来“讲述一个故事”,但是本书达成了这个目的。
本书分为6 部分,每一部分都有明确的目的。
第1 部分 为SAFe 做了业务论证,并概述框架的主要元素。虽然这部分不是完全独立的,不过对于那些只需要对SAFe 有基本了解的人来说,这部分是一个不错的介绍。
第2 部分 提供了使SAFe 有效的基本原则,包括精益- 敏捷领导者的角色、精益- 敏捷思维,以及所有重要的SAFe 原则和价值观。
第3 部分 描述了团队层和项目群层(它们是SAFe 的“心脏”),包括其中的人和实践。你将了解到SAFe 的主要价值交付机制,以及人们如何组织敏捷团队和“敏捷发布火车”(Agile Release Train)。你还将学习如何计划和执行项目群增量,以及如何通过检视和调整实现持续改进。
第4 部分 是价值流层,旨在帮助构建世界上最大型、最复杂、最关键的系统。在这部分中,你将看到价值流层的概述,如何定义大型复杂系统,以及如何执行价值流项目群增量。
第5 部分 描述了投资组合层。在这部分中,你将学习基本的角色、责任、能力、活动,以及投资组合的工件。此外,你将学习如何实现先进的精益投资组合概念,包括精益- 敏捷预算、预测和合同。你还将了解潜在的敏捷开发资本化策略。
第6 部分 是全新的内容,描述了如何实施SAFe。在这部分中,你将逐步学习SAFe 的实施方法,包括如何建立足够强大的指导联盟,如何设计实施过程,如何启动敏捷发布火车,如何维持并不断提高SAFe 精益- 敏捷实施带来的收益。最后,我们将介绍“SAFe 精髓”,总结了成功进行精益- 敏捷实施的10 个最关键的因素。
我们希望你会享受阅读本书的过程,正如我们写这本书的心情一样。但最重要的是,我们真诚地希望这本书会帮助你——建造世界上最重要系统的人——更迅速地建立更好的系统,从而使你的企业获得收益,同时也让那些使用这些系统的人和社会从中获得收益。
当我们为你(SAFe 实践者)写这本书的时候,我们坚信,构建这些伟大的系统也是非常有趣的事情!
——理查德? 克纳斯特和迪恩? 莱芬韦尔
致谢
首先,这是一本关于SAFe 的书,因此,本书作者深深地感谢所有为这个框架的发展做出贡献的人。有超过100 本书和作者(有意或无意地)贡献了SAFe赖以存在的基础知识体系。此外,还有大约100 名贡献者、评审者、评论者、编辑、美术设计师等,共同成就了SAFe 现在的版本。不过如果我们花时间去感谢所有为SAFe 做出贡献的人,这本书就不会成为“精粹”了。幸运的是,SAFe 的“贡献者”页面(www.scaledagileframework.com/contributors)完成了这项光荣的任务,在那里,我们向SAFe 贡献者表达了感谢,所以我们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然而,最应该感谢的是那些直接为这项工作做出贡献的人。他们是SAFe方法论专家Alex Yakyma、SAFe 研究员Inbar Oren、SAFe SPCT Joe Vallone、Addison-Wesley 的组稿编辑Greg Doench,以及Scaled Agile 的美术和产品设计师Jeff Long 和Regina Cleveland。最后也相当重要的是,SAI 的文字编辑Alan Sharavsky 帮助提升了本书的易读性。
关于作者
理查德?克纳斯特(Richard Knaster)是SAFe 研究员、首席顾问、Scaled Agile 公司框架团队成员(该团队开发了SAFe 的新版本)。他在软件开发方面有超过25 年的工作经验,角色历经开发人员到高层领导,十多年来一直参与大规模敏捷转型。
迪恩?莱芬韦尔(Dean Leffingwell)是全球公认的精益- 敏捷最佳实践权威专家。他是一位作家、企业家,也是一位软件开发方法论专家。迪恩目前担任Scaled Agile 公司首席执行官和首席方法论专家,该公司于2011 年创立,他是联合创始人之一。
读者服务
轻松注册成为博文视点社区用户(www.broadview.com.cn),扫码直达本书页面。
下载资源:本书提供资源文件,可在 下载资源 处下载。
提交勘误 :您对书中内容的修改意见可在 提交勘误 处提交,若被采纳,将获赠博文视点社区积分(在您购买电子书时,积分可用来抵扣相应金额)。
交流互动 :在页面下方 读者评论 处留下您的疑问或观点,与我们和其他读者一同学习交流。
页面入口:http://www.broadview.com.cn/33290
资源下载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