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源自《软件开发珠玑》译者死月。
相较很多同龄人来说,我的编程之路更长一些。
从小学开始,接触过的语言有很多,从 HTML 到 ASP,再到 PHP、Pascal 等,直到大学我读上了小时候梦寐以求的计算机科学专业。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可以算得上所谓的“科班出身”了。
然而,在这么长的路上,我对“软件工程”的认识一直在变化,从一无所知,到嗤之以鼻,再到现在的开始仰望。
早期过于追逐技术,忽略了在整个软件开发体系中非常重要的“软件工程”这一组成部分。
现在回过头来看,我非常后悔在大学、研究生学习期间过早地把相关课本“压箱底”了,学得也很随意,只求不挂科。
这导致我在后来的实际工作过程中走了很多的弯路。
在这里给我大学、研究生时期相关课程的老师道个歉——学生调皮了。
软件开发从来不只是“技术活儿”,这里的“技术”特指编码。
它涉及方方面面,更多时候都是事关“人”的问题。
在工作多年后,踩了足够多的“坑”,也遇到过职业瓶颈,那时我才明白这个道理——属实开窍得有些晚了。
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写代码”通常是最简单的一件事情,甚至不一定会成为最重要的事情。
如何参与梳理需求以让后期开发更稳健,如何看待设计、体验相关的事情,如何进行项目管理以让各方面达到预期,如何使团队上下一心往一处使劲,如何抓质量,如何进行过程改进等,这些才是我需要狂补的课程。
以前我自己也写过图书—《Node.js:来一打 C++扩展》,也翻译过图书—《JavaScript 悟道》《精通 Vim》。
我一直秉持着“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输出”的原则,之前写作和翻译的过程,同样是我对相关知识学习、精进的过程。
就像我前面写的,我一直想找个机会加强一下“软件工程”相关知识的学习,但苦于一直没有精力,其实这也是我为自己“摆烂”找的一个借口。
当听到有一个机会可以翻译《软件开发珠玑》这本神奇的软件工程图书时,我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下来——终于有压力迫使我去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了。
边学边做一些微末的贡献,何乐而不为呢?
在翻译完这本书之后,我对软件工程,对需求、设计、项目管理、文化与团队合作、质量和过程改进有了全新的认知,我也可以尝试着为自己摘下“只会写代码”的标签了。
相信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这本书给我带来的知识能让我在各个地方发光发热,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帮我突破一些瓶颈。
同样,我期望这本书也能在正在阅读此书的你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以某种形式为你带来一些不一样的视角,帮你更轻松地解决一些可能本来不那么容易解决的问题。
能翻译这本书,对我来说,已经很值了 ;如果这本书还能为更多人提供价值,那真的是超值了。
——死月
很多职场新人在工作中会有会有无所适从、焦头烂额及焦虑的状态,甚至很多工作多年的人也会时常状态不佳。怎样保持好的工作状态,用好8小时的工作时间是讲究方式方法的,我在工作的十几年里也总结出了一些经验方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第一,保持好...
小编说:“细节决定成败”,但是在产品的不同阶段,决定成败的细节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在某个阶段纠结不该在该阶段处理的细节,就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也会造成产品节奏出现问题。 在MVP阶段,既然是最简可行产品,是否不需要关注细节呢?不是的。...
小编说: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产品经理与后续的合作团队,包括设计、开发、测试等相关人员最尖锐突出的矛盾,就是需求变更,这是产品经理最经常被诟病的地方。频繁的需求变更,对产品、项目进度和团队积极性都有非常大的危害。产品经理一定要不遗余力避免需...
读者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