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茧房这一传播学现象近年来备受关注,但少有人从最根源处着手讨论。本书两位作者独辟蹊径,分别从自身社科、工科学术背景出发,往下深挖信息本质,往上探讨科技论理,首次以“信息论”视角,层层剖析信息茧房的成因,论证其合理性,并释以破局之道。
赛博人格会困于电子茧房吗?网络上的人为何越来越极端了?清华工科学霸,台大商科作家,合力撕开信息茧房的隐秘一角。《如何成为一个有趣的人》作者王小圈年度新作
王小圈,旅美作家,知乎知名答主。台湾大学管理学硕士,曾任职于大型传媒集团、一线互联网公司。亚马逊年度新锐作家。
何羽,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系,后留学美国,获电气工程博士学位,现于硅谷某上市公司任高级数据科学家。
前言
新冠肺炎疫情横扫全球的时候,我正在美国,刷了半小时网页,终于艰难地在15千米外的药房预约到了新冠病毒疫苗。这意味着20天后我可以打第一剂疫苗,拥有一点体内免疫。与此同时,美国反疫苗团体上蹿下跳,拥趸颇多。他们反对包括脊髓灰质炎、白百破、乙肝、甲肝等一切疫苗,认为这些都是人体实验。这群人中还有不少人相信“地球是个平面”。
在信息发达的年代,人们为什么还会根深蒂固地相信一些错得离谱的信息?在互联网的加持下,为何一些错误的认知不仅没有被纠正,反而有被强化的趋势?意见是如何被制造、传播、接受的?在意见传播的过程中,会有信息被错误传达吗?
我和何羽(本书另一作者)就此展开了讨论。我们首先联想到的是传播学概念“信息茧房”。一开始这只是一个茶歇闲聊的话题,随着思考的深入,我们兴致勃勃地讨论了数月,各种想法冒了出来:散装人类、流水线价值观、赛博人格、群体极化、去个体化、数字资本主义……
我在某互联网公司做市场营销,拥有文史和商科背景,习惯从社科角度思考问题。何羽是某上市公司的数据科学家,拥有电气工程博士学位,尝试从信息论、信息熵的角度来解读社会现象。社科和工科的碰撞激发出某种化学反应,从而从一个前所未有的刁钻角度对“信息茧房”这个议题进行了讨论。
作为一个在当下有些过于耳熟的话题,各方人士从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的角度对信息茧房大加挞伐,却很少有人从根源处的“信息”着手,往下深挖信息的本质,往上探讨科技理论——我们认为,这不仅是一个社科问题,还是一个工程问题。
从社科角度看,信息茧房是人类的某种主观选择,但人类在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存在种种迷惑性操作,各种心理偏误、逻辑陷阱、传播偏差层出不穷。本书第2、3章通过大量扎实案例解读相关现象。
从工程角度讲,信息茧房是很难避免的客观结果,是人类为了高效处理信息自愿支付的某种代价。本书第4、5章以信息压缩和冗余、编码解码、信噪比、有损采样等信息论概念来类比人类大脑的信息处理方式,试图解释信息茧房的本质。
虽然信息茧房难以彻底杜绝,但只要我们对其有深刻彻底的了解,便能在日常的信息接收中对其保持足够警惕,事先防御,事后突围。本书第6章提供了个体突围的可操作手段。
描述信息茧房的文章千千万,但以信息论的新奇视角阐释信息茧房本质和肌理的,本书或是第一家。君子不器,文理一身。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破茧成蝶,无限接近信息自由。
——王小圈 于2022年 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