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互联网赋能的企业数字化转型》从“道、法、术”三个层面,系统地阐述了企业为什么要进行数字化转型,如何进行数字化转型,以及工业互联网的体系框架及实施方法。
第一篇数字化转型之“道”,共3章,从创新理论的角度提出了数字化转型的定义,并基于这一定义,介绍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框架和实施过程体系。第二篇数字化转型之“法”,共4章,介绍了数字化转型的顶层设计方法。第三篇数字化转型之“术”,共6章,介绍了工业互联网的体系框架及实施方法。第四篇数字化转型之实践,共7个案例,涉及钢铁、机械制造、工程机械、家电、化工等领域,旨在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为企业通过工业互联网实现数字化转型提供研究和实践参考、借鉴。
《工业互联网赋能的企业数字化转型》可以作为EMBA、MBA、信息管理专业硕士的教材,也可以作为政府研究数字经济的相关人员及产业政策的决策者、企业高层决策者、企业高级技术主管(CIO、CTO等),以及其他从事数字经济及数字化转型人员的参考书。
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工业互联网与企业数字化转型成为社会发展的重点。通过数字化转型,制造企业以更高的成本效率赢得竞争。工业互联网则是支撑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最重要基础设施和发展路径,成为制造业智能化必需的网络环境和基础设施。本选题符合当今工业企业发展趋势,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让企业通过本书可以搭建一套工业互联网体系。
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道、法、术
先后就读于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工学学士学位和高级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EMBA课程教授,工业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特聘专家、工业互联网技术与安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首席专家。具有30余年的工作经验,以及丰富的数字化转型理论与实践。曾任职于新奥集团任信息中心副总经理、顺丰商业副总裁兼CTO。
李方敏
工业互联网技术与安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沙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和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以及获得湖北省五四青年奖章。曾担任武汉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院长,宽带无线通信与传感器网络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
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及其他科技项目20多项;在智能感知、无线资源管理、信息处理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转让9项),发表论文200多篇(SCI收录50余篇);曾获得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湖北省技术发明二等奖、湖南省科技进步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和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各1次。
前言
自从杭州G20峰会上首次提出数字经济以来,我国一直把数字经济和数字化转型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抓手。因为教学和咨询的需要,早些年笔者一直致力于数字化转型的研究。随着研究的案例的增多,笔者发现大家对数字化转型的概念缺乏统一的认识及缺少系统的方法论指导,于是萌生出写一本书的念头,希望能系统地介绍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概念、原理、方法及实践。
“道、法、术”是老子《道德经》中的思想精髓,道以明向,法以立本,术以立策。“道”是自然法则,是天道,是第一性原理;“法”是做事的方法,是策略,是原则;“术”是做事的具体操作方法,是使用的手段。“术”要符合“法”,“法”要基于“道”,“道、法、术”三者兼备才能做出最好的策略。本书从“道、法、术”三个层面,系统地阐述了企业为什么要进行数字化转型,以及如何进行数字化转型,在“术”层面选取工业互联网技术作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手段,具体介绍如下。
第一篇“数字化转型之‘道’”,共3章。
本篇先针对当前企业数字化转型概念的混乱,从创新理论的角度提出了数字化转型的定义。基于这一定义,提出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框架和实施过程体系,并针对大家所关心的“信息化”和“数字化转型”的区别提出了本书的观点。
接着从宏观经济和企业创新的角度阐述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在宏观角度上,介绍了生产函数及基本索洛经济增长模型、扩展索洛经济增长模型及内生增长模型,用数学模型论证了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指出了数字经济的本质。从技术哲学角度论述了技术的本质及技术和经济的关系,技术进步和国家竞争力的关系。在微观角度上,基于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阐述了企业的本质,基于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和第二增长曲线理论解释了企业基业长青的原因。
第二篇“数字化转型之‘法’”,共4章。
本篇先阐述了数字化转型的顶层设计方法。数字化转型不同于信息化,因此数字化转型战略属于业务战略。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在本质上是业务创新的过程,针对创新的特点,提出了数字化转型的战略规划的方法论。
然后针对数字化转型的不确定性特点,基于创新管理理论,提出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决策模式、组织架构和绩效管理,如充分决策授权、小步试错、快速决策,用敏捷型组织替代臃肿的组织,用OKR+360°考评方法替代KPI的考核方法等。同时,考虑到传统企业的文化氛围不利于创新,提出了个人、组织和领导者创新文化氛围的塑造方法。
针对转型新颖度比较大的产品和服务转型、商业模式转型,提出了相应的转型方法。从商业模式的定义出发,讲述了商业模式的创新过程,并重点介绍了平台型商业模式的特点、优势和构建方法,如何通过适当的运营和收费模式来激发网络效应。产品创新过程就是把创意转化为商品的过程。因此,必须采用建立—衡量—学习的方法。把产品变成商品必须采用一系列营销工具,针对不同的创新程度,采用不同的营销工具,如细分法、原型法、市场实验法等。
第三篇“数字化转型之‘术’”,共6章。
消费互联网经历了高速发展的20年,解决了信息的不对称和商品销售渠道不畅的问题,现已进入了发展瓶颈,单在供给侧的效率提升和产品创新方面还有巨大的空间,因此本书选取工业互联网技术作为企业数字化转型之“术”。
本篇先介绍了工业互联网基本概念及产生的背景、各国工业互联网发展概况;然后介绍了工业互联网的体系框架及实施方法,企业如何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实现数字化转型。
第四篇“数字化转型之实践”,共7个案例。
本篇征集了钢铁、机械制造、工程机械、家电、化工等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案例,旨在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为企业通过工业互联网实现数字化转型提供研究和实践参考、借鉴。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毛基业教授、易靖韬教授、成栋教授等的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感谢为本书提供详细案例参考的各家企业。
肖鹏
2022年10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