跃迁:从技术到管理的硅谷路径
  • 推荐0
  • 收藏1
  • 浏览835

跃迁:从技术到管理的硅谷路径

朱赟 , 钟韵 (作者)  孙奇俏 (责任编辑)

  • 书  号:978-7-121-33800-7
  • 出版日期:2018-07-01
  • 页  数:408
  • 开  本:32(145*210)
  • 出版状态:上市销售
  • 维护人:张春雨
纸质版 ¥59.00
近年来,毫不逊色于国力攀升的是中国互联网业的蓬勃发展。而身在其中者,感受到的是业务复杂度、团队规模的迅猛增长,对创新与项目迭代频率的极限追求。当内部成长与自我提升的速度难以与之匹配,就亟需走出去、向外看——本书就是这样一条来自硅谷的极具观摩与借鉴价值的优质轨迹,更因凝结作者从工程师到管理者的全程实景与心路历程而无比鲜活。
全书分为技术管理、技术实践、硅谷文化、个人成长及杂谈几个部分,非常适于新晋技术管理者、视野开阔的一线IT业者,以及广大期望供职于全球互联网巨头的有志之士。
程序媛,实力派,强号召,大品牌。涵盖管理者都应该了解的14 大领导方式+工程师必看的31个技术实践+技术人员必修的14项软技能。
朱赟,英文名 Angela,计算机专业博士,Airbnb 技术经理,极客时间App专栏作者,Square公司首位华人女工程师。
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从事体系结构和嵌入式系统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后来在美国莱斯大学攻读计算机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期间共发表国际论文十余篇,主要涉及的领域为程序语言设计和生物信息学的大数据分析。
硕士课题是程序语言设计,完成课题期间掌握了很多与编译器相关的理论;博士课题是生物信息学,用到了很多与机器学习相关的技术。朱赟博士大部分时间都在不断地积累和练习,独立地学习、做科研,或者长时间地编写代码。
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我的人生,在入职Airbnb之前,可以用平淡和专注来形容。大部分时间,我都在不断地积累和练习。我总是独立地学习、搞科研,或者长时间编写代码。
虽然是女工程师,但我对编程的热爱是发自内心的。写程序可以让我自然而然地沉迷其中,一整天坐在电脑前噼噼啪啪地敲击键盘,饿了随便吃一点,有时候会忘记喝水,也不会觉得困。等到从代码和逻辑中抬起头来,发现一天的时间已经不知不觉地溜走了。
编程非常容易让我进入“出神”的状态。机器完全是由逻辑控制的,没什么情绪,无论运行良好,还是宕机挂掉,都会有原因,肯定不是因为它开心或者不开心。因此,我喜欢用代码和计算机沟通。
Airbnb是我踏上管理之路的起点。最初我是组里的技术骨干,主要负责支付与交易相关业务的架构。但是人总要成长,总要走出舒适区,我在领导的培养和提拔下,一步步从技术人员转成了技术管理者。
在这个过程中,我遇到了两位改变我生活足迹的人。一位是池建强老师,他让我慢慢走上了分享和写作的道路,我的公众号“嘀嗒嘀嗒”就是在那个时期创建的,分享与写作让我认识了很多人,也让很多人认识了我。另一位是我的老板杨江明,他一点点指引我走上了带项目、带团队的道路,很多谆谆教导,极大地加速了我这两三年来在职场上的进步与成熟。
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管理上,我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但是,很多时候,当你充满激情、快步前行的时候,反而有更多新鲜的领悟可以分享,更切身的体会可以鼓舞同行的人。
这两三年可能是我积累和成长最快的一个阶段,我获得了很多前辈、同事和朋友的帮助,因此,我也愿意把一些技术和管理上的领悟及忠告,还有在硅谷工作的体会与见识,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大家。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喜欢和工程师们一起工作、阅读、学习和交流。我常常会折服于工程师们的睿智、执着、单纯、呆萌和幽默。他们说着别人听不懂的笑话,做着这个时代最具创新性的工作,他们充满好奇心和创造力,并希望用技术改变生活。
我是朱赟,一位女工程师,与我处在同一条成长道路上的人很多,大家会看到相同的景色,也会遇到相同的困难,我会把自己的思考、经验和解决过的困难,第一时间分享给你。这就是我写这本书的初衷,让我们相互陪伴,一起成长。

本书内容
本书共包括五个部分,每部分的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 技术管理
很多好的道理,来自我的上级和我自己的思考,来自我在硅谷公司的见闻和实践。有些东西我还不能非常熟练地应用,我本身也还在练习。但在过去一年的刻意练习中,我发现了很多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并会在这一部分中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大家。
第二部分 技术实践
这部分内容源于我的工作,我想分享给大家的,不仅仅是一些技术细节,更是技术在领域内的应用和前景,在工作中的实践和概括。我会给出自己的观点和做法,你也许有不同的想法,告诉我,我们都将获得成长。
第三部分 硅谷文化
这一部分会谈一谈我这些年在硅谷的见闻和经历。比如硅谷的产品经理和工程师如何协作,硅谷的面试流程和开发流程是怎么样的,硅谷人到底忙不忙,Code Review该怎么做,编程马拉松里的趣事和价值等。这些内容将有助于你了解美国互联网行业和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差异,文化互补,兼容并蓄。
第四部分 个人成长
这一部分除了介绍工程师的个人成长之路,也记述了我遇到困难和克服困难的心路历程。如何对更多的工作说不,如何建立个人影响力,如何做自己的职业规划等,这些内容对技术人和初级管理者,或许都会有帮助。
第五部分 杂谈
在这一部分,我想跟你聊聊一个女工程师关于技术生活的奇思妙想。这部分主要包括两个系列,一个是“白话IT”,一个是“IT江湖”,除此之外,我也会谈谈对逻辑、设计和美学等内容的思考。

目录

第1章 技术管理
01 职场中:从给答案到做引导 / 3
02 如何帮助团队成员成长 / 7
03 项目延期了,作为负责人该怎么办 / 13
04 管理和被管理:期望值差异 / 17
05 管理者在进行工作分配时,会考虑哪些问题? / 21
06 管理者不用亲力亲为:关键是什么 / 26
07 项目管理中的三个技巧 / 30
08 不要做微观管理者 / 35
09 兼容并包的领导方式 / 40
10 激发团队人员的责任心 / 44
11 系统开发中的 “攻城”与“守城” / 48
12 说说效绩评估这件事 / 51
13 公司增长:关于工程师的跨组协作 / 55
14 论一线技术领导者的基本素养 / 60

第2章 技术实践
15 机器学习快速入门 / 67
16 每个工程师都应该了解的:A/B测试 / 78
17 每个工程师都应该了解的:聊聊幂等 / 83
18 每个工程师都应该了解的:大数据时代的算法 / 87
19 每个工程师都应该了解的:数据库知识 / 93
20 每个工程师都应该了解的:系统拆分 / 102
21 每个工程师都应该了解的:API的设计和实现 / 112
22 中美在支付技术和大环境下的差异 / 119
23 编程语言漫谈 / 128
24 小议Java语言 / 133
25 关于软件质量 / 142
26 写代码的四个境界 / 147
27 聊聊Ruby on Rails / 151
28 再谈系统Monitoring和Alerting / 157
29 连续开发中常见的三个问题 / 161
30 怎么写Design Doc / 164
31 面对Bug的正确姿势 / 168

第3章 硅谷文化
32 说说硅谷互联网公司的开发流程 / 175
33 工程师、产品经理、数据工程师是如何一起工作的 / 181
34 硅谷面试:那些你应该知道的事儿 / 185
35 硅谷人如何做Code Review / 190
36 Bug引发事故该不该追究责任 / 198
37 编程马拉松 / 202
38说说硅谷公司中的一对一沟通 / 210
39 硅谷人到底忙不忙 / 215
40 关于On Call / 219
41 关于运维 / 223
42 关于Level和Promotion,其实就那么简单 / 226
43 漫谈产品的国际化和本地化 / 231
44 为什么人人都爱的Coupon(优惠券),维护起来有那么多的坑 / 237
45 Facebook工程师印象一二三 / 240
46 公司里的Data Scientist(数据科学家) / 244

第4章 个人成长
47 技术人如何建立个人影响力 / 251
48 如何处理工作中的人际关系 / 255
49 如何在错误中成长 / 259
50 如何对更多的工作说“不” / 263
51 当我们给别人提意见时,要注意些什么 / 267
52 当别人给我们提意见时,该如何应对 / 271
53 如何做自己的职场规划 / 275
54 技术人的犯错成本 / 279
55 理解和建立你自己的工作弹性 / 284
56 怎样让自己成为不可替代的程序员 / 289
57 为什么有的程序员可以一下抓住问题关键 / 293
58 说说公司内部的转组和选组 / 297
59 关于学习的焦虑感 / 301
60 当我们说成长遇到了瓶颈的时候,我们遇到的是什么 / 305
61 关于工程师成长的一点思考 / 309
62 管理你的精力,而不是你的时间 / 313
63 论程序员的自我修养 / 316

第5章 杂谈
64 王小波式的逻辑证明和程序员间的争论 / 321
65 设计是门逻辑学,然后才是美学 / 325
66 是不是该转型搞机器学习呢 / 331
67 白话IT之要不要从RabbitMQ转到Kafka / 337
68 白话IT之从Hive到Presto再到Airpal / 341
69 白话IT之从ElasticSearch到ZooKeeper / 346
70 白话IT之浅谈ELK日志系统 / 350
71 白话IT之聊聊搜索 / 354
72 IT江湖之机器学习篇 / 363
73 IT江湖之数据库篇 / 368
74 说说工作中的“感知”这件事 / 373
75 业务?技术? / 377

读者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