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STC公司最新推出的IAP15W4K58S4单片机为代表,全面介绍了STC15系列增强型8051单片机的功能特点,阐述了Keil C51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方法,力求先进性和实用性,给出了大量片内资源以及片外扩展应用的具体实例。在构思及选材上,注意尽量符合单片机应用系统发展要求,突出系统设计方法和C51编程技术,给出了大量IAP15W4K58S4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实例。全书共分12章:第1章阐述STC15系列单片机基础知识;第2章阐述Keil C51应用程序设计;第3~8章分别阐述IAP15W4K58S4单片机的中断系统、定时器/计数器、串行口、PCA可编程计数器阵列、SPI同步串行接口等;第9章阐述IAP15W4K58S4单片机的键盘显示接口扩展;第10章阐述IAP15W4K58S4单片机的数模与模数转换接口扩展;第11章阐述IAP15W4K58S4单片机的I2C总线接口扩展;第12章阐述IAP15W4K58S4单片机综合应用编程实例。
单片机畅销图书作者,圈内知名老教授精心写就。
全面介绍了STC15系列增强型8051单片机的功能特点。
给出了大量片内资源以及片外扩展应用的具体实例。
给出了大量IAP15W4K58S4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实例。
前 言
8051单片机是目前国内外工业测量控制领域内使用极为广泛的一类8位微控制器,它具有体积小、价格低、功能强、可靠性高、使用方便灵活等特点。以单片机为核心设计各种智能化电子设备,已成为电子设计中最为普遍的应用手段。早期单片机应用开发大多采用汇编语言编程,程序不易移植和维护。随着Keil C51编译器应用的普及,单片机已不再单纯采用汇编语言编程,而是采用汇编语言与C语言混合编程,极大地提高了编程效率。
中国深圳宏晶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宏晶公司”)长期致力于STC系列增强型8051单片机的研发,其新近推出的STC15系列单片机在指令系统上与标准8051内核完全兼容,运行速度提高了8~12倍,还增加了许多新的内部集成功能部件,如片内A/D转换器、可编程PCA阵列、同步串行SPI接口、大规模片内Flash存储器和XRAM存储器等。此外还增加了IAP在线仿真调试功能,使得一块单片机芯片就是一个仿真器成为现实,为单片机开发应用提供了更为方便的手段。STC系列单片机价廉物美,无论是在校大学生学习单片机原理知识,还是从事单片机应用开发的科技人员制作实际硬件系统,利用STC系列单片机都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书以宏晶公司最新推出的IAP15W4K58S4单片机为代表,全面介绍了STC15系列增强型8051单片机的功能特点,阐述了Keil C51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方法,力求先进性和实用性相结合,并提供了大量片内资源以及片外扩展应用的具体实例。在构思及选材上,注意尽量符合单片机应用系统发展要求,突出系统设计方法和C51编程技术,给出了大量IAP15W4K58S4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实例。
全书共12章。
第1章:阐述STC15系列单片机基础知识,介绍IAP15W4K58S4单片机的性能特点、存储器结构、时钟与复位、并行I/O端口工作模式、在线仿真调试等。
第2章:阐述Keil C51应用程序设计,详细介绍C51程序设计的语法、基本语句、函数,Keil C51编译器对ANSI C的扩展,目标代码段的管理、与汇编语言程序的接口、绝对地址访问以及Keil C51库函数等。
第3~8章:分别阐述IAP15W4K58S4单片机的中断系统、定时器/计数器、串行口、PCA可编程计数器阵列、SPI同步串行接口、片内比较器与增强型PWM模块、片内A/D转换器与低功耗设计等各种片内集成功能部件的工作原理与应用方法,给出了每一种片内资源的具体应用实例。
第9章:阐述IAP15W4K58S4单片机的键盘显示接口扩展,介绍LED数码管、矩阵键盘、点阵字符及点阵图型LCD模块的工作原理、接口扩展方法以及具体应用实例。
第10章:阐述IAP15W4K58S4单片机的数模与模数转换接口扩展,介绍常用D/A和A/D转换器件如DAC0832、ADC0809、ICL7135,串行接口转换器件的工作原理,接口扩展方法以及具体应用实例。
第11章:阐述IAP15W4K58S4单片机的I2C总线接口扩展,介绍I2C总线结构与数据传输方式,给出了I2C总线通用驱动程序以及具体I2C接口芯片扩展实例。
第12章:阐述IAP15W4K58S4单片机综合应用编程实例,介绍了C51调用汇编语言函数、应用库文件的生成等实际应用技巧,给出了红外遥控系统、PWM脉宽调制系统、点阵LED显示屏、DTMF发送/接收系统、DS18B20多点温度监测系统、STH11数字温湿度测量系统、SD卡和WAV音频播放器等应用实例的硬件和软件设计方法。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宏晶公司总经理姚永平的大力支持,他提供了IAP15W4K58S4单片机测试样片,彭秀华、徐阳、范林、郑玉章、李涛、熊万等参加了本书的编写工作,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会有错误和不妥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读者可通过电子邮件ajxu@tom.com或ajxu41@sohu.com直接与我联系。
徐爱钧
2016年2月于长江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