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调研是设计专业学生和设计师在信息时代需要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因此《设计调研(第 3 版)》全方位地就这一主题开展讨论。首先定性地介绍常用的数据采集方法,如观察法、单人访谈法、焦点小组、问卷法、头脑风暴法、自我陈述法、现场试验法和AIGC赋能设计调研,然后阐述常用的调研分析方法,如数据对比分析、知觉图、鱼骨图、卡片法、情景分析法、人物角色法、故事板、可用性测试、A/B测试、用户点击行为分析及口碑净推荐分数、流量/转化率/跳出率、网站数据分析。最后介绍设计调研的一般流程,并通过3个不同类型的实践案例(基于大数据的设计调研与设计、社交聆听设计调研案例、场地空间设计调研案例)展现不同的领域设计调研与设计洞察的实践的发展过程。
《设计调研(第3版)》新增了很多内容,如AIGC赋能设计调研、如何推广设计调研、设计调研中的沟通与汇报、基于社交聆听(以小红书调研为例)的设计调研和海外互联网产品的设计调研等。
《设计调研(第3版)》由知名用户体验设计师社群“鱼缸”组织撰稿,大部分作者也来自“鱼缸”,是群体协作的成果。作者来自企业和高校,都是活跃在设计第一线的设计专家,如SAP、德勤日本、阿里巴巴、腾讯、蚂蚁金服、思科、太平洋人寿、渔水源咨询、岱嘉医学等企业,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南京艺术学院等高校。本书的案例大量引用中外企业的实际产品和高校课堂实践,与当代的设计理念紧密结合。本书也作为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设计系硕士课程《设计调研》教材,已经使用了10年。
十年经典教材重磅升级,集结一线设计专家智慧,融汇前沿AI技术与实战经验,新增热门领域深度探讨
戴力农,上海交通大学设计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南京林业大学家具设计与工程专业博士,同济大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硕士,上海交通大学工业设计专业学士。曾任UXPA中国理事,“鱼缸”用户体验社群创始人。撰书13本,并主持国家社科艺术类基金。研究方向为用户研究、空间体验设计、用户体验设计、新产品战略。
前言
设计调研可被拆分成“设计”和“调研”两部分,即为设计而调研。其中,设计指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User-Centered Design,UCD),调研则是围绕着用户的行为、言论、想法和感受[1]展开的。一个常见的误解是,设计思维和调研方法一定要是最新的。事实上,设计流程已经被前人实践了无数次,建筑、家具、汽车、地铁系统、软件、电子产品都是设计师通过相同的设计流程得到的最终产品。纵观历史,优秀的设计师始终对用户的生活和未被满足的需求有着深刻的理解,同时遵循以人为本的宗旨构建有效的解决方案,并帮助公司通过创造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获益。
随着各行业的设计过程不断标准化、流程化,设计调研成为设计专业学生和设计师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本书全方位地就这一主题开展讨论。参考NN/g[ Nielsen Norman Group,由雅各布·尼尔森(Jakob Nielsen)和唐·诺曼(Don Norman)于1998年创立,是全球知名的用户体验研究机构。该机构的研究论文、课程和咨询服务都基于实际的用户体验调研。]对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思维过程的定义[ 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思维过程包括6个阶段:共情用户、定义需求、设计洞察、输出原型、用户测试、编码开发。引自参考文献[1]。](如图0-1所示),设计调研工作(数据收集、数据分析)覆盖了共情用户、定义需求两个阶段,因此本书第1章将集中介绍常用的数据采集方法,如观察法、单人访谈法、焦点小组、问卷法、头脑风暴法、自我陈述法和现场试验法,并将谈到新工具——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 Generated Content,AIGC);第2章将介绍对数据进行调研分析的方法,如数据对比分析、知觉图、鱼骨图、卡片法、情景分析法、人物角色法、故事板、可用性测试、A/B测试、用户点击行为分析及口碑净推荐分数(NPS)、流量、转化率和跳出率,以及网站数据分析;第3章先介绍设计调研的流程,然后通过不同类型的案例展现不同领域设计调研与设计洞察的实践发展过程。
0.1 设计之前为何要调研?走出两个误区
说起设计调研,一方面,大部分设计专业的学生,甚至是刚入行的设计师都认为设计调研只是走个过场,总是怀着根据设计编写调研结果的心态来应付老师、领导;另一方面,公司认为调研耗费人力、物力,采用了各种各样的方法将现有用户和潜在用户的各方面数据都收集到位,产出的结果却常常和没调研时的相差无几。
若想走出这两个极端的误区,就要先明确一个关键点:设计调研是一种商业活动,必须针对某个目的或主题进行。在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思维过程中,共情用户阶段指“进行研究,以了解用户的行为、言论、想法和感受”,这对应本书第1章的内容——数据采集法;定义需求阶段指“整合观察到的用户问题,整理使用场景,洞察用户需求”,这对应本书第2章的内容——调研分析。选取合适的数据采集和数据分析方法,以最低的成本精准获取设计所需的信息才是调研的目标。
表0-1展示了对于不同调研目的和研究成本,建议使用的不同调研方法。需要注意的是,本书第1、2章并未罗列出所有调研方法,若想继续学习更多相关内容,还请各位读者参考其他设计调研领域的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