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件:项目与团队高效管理(第3版)
  • 推荐0
  • 收藏0
  • 浏览35

人件:项目与团队高效管理(第3版)

【美】Tom DeMarco , 【美】 Timothy Lister (作者)  张逸 肖然 滕云 (译者) 符隆美 (责任编辑)

  • 书  号:9787121450440
  • 出版日期:2023-04-01
  • 页  数:320
  • 开  本:32(145*210)
  • 出版状态:上市销售
  • 原书名: Peopleware: Productive Projects and Teams (3rd Edition)
  • 原书号:9780321934116
  • 维护人:符隆美
《人件:项目与团队高效管理(第3版)》对美国软件业影响非常大,是软件管理领域的传奇经典。全书从管理人力资源、创建健康的办公环境、雇用并留用合适的人、形成高效团队、改造企业文化和快乐工作等多个角度阐释了如何思考和管理软件开发过程中的最大问题——人(而不是技术),从而高效地管理项目和团队。
目标读者:软件项目与软件组织的管理者
经典重现:程序员必读书目之一
作者简介
Tom DeMarco 共出版了 9 本书,主题覆盖从开发方法到组织结构合理性。他还著有 2 部长篇小说和 1 本短篇小说集。Tom主要负责专家认证方面的咨询业务,偶尔也会提供关于项目和团队建设方面的建议。他已经在缅因大学教授了 3 年的伦理学课程,现居住在卡姆登附近。

Timothy Lister 主要从事咨询、教学和写作工作。他和 Tom DeMarco 合著了《与熊共舞:软件项目风险管理》(Waltzing With Bears: Managing Risk on Software Projects)一书。他们还和 The Atlantic Systems Guild 公司的另外 4 名同事一起撰写了《项目百态:深入理解软件项目行为模式》(Adrenaline Junkies & Template Zombies: Understanding Patterns of Project Behavior)一书。他是IEEE(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ACM(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国际计算机学会)、Cutter IT Trends Council 的会员,并且是 Cutter 的研究员。

译者简介
张  逸
信通院应用现代化推进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应用现代化首席顾问,融合企业架构、领域驱动设计、微服务、云原生架构与DevOps敏捷管理方法打造了通用、开放、中立的应用现代化方法体系,以帮助企业全面实现数字化转型。著译作包括《解构领域驱动设计》《软件设计精要与模式》《架构宝典》《高可用可伸缩微服务架构》《Java设计模式》《恰如其分的软件架构》《WCF服务编程》。

肖  然
Thoughtworks全球数字化转型专家,中关村智联创新联盟副秘书长。联合发起了中国敏捷教练企业联盟CAC(现任秘书长)、DDD China(联合创始人)等社区平台,积极推动先进科技理念在国内的发展和普惠,为实现科技兴邦尽个人的绵薄之力。

滕  云
程序员/架构师,具有10年以上软件开发相关经验,先后参与了多个行业的多个大型软件项目,涉及银行、保险、通信和工业设备等领域。感兴趣的技术方向有整洁软件架构、持续交付、云计算和领域驱动设计等,另译有《实现领域驱动设计》一书。
媒体评论
前言
30多年前,在一次越洋旅途中,正值航班上的漫长夜晚,我们萌生了撰写“人件”相关内容的想法。那时,我们正从洛杉矶赶往悉尼,教授软件工程系列课程。在飞机上,我们难以入眠,索性谈论起自己经历的,以及从客户那里了解到的软件系统的高复杂度问题。我们中的一个人(记不清到底是谁了)对讨论的内容总结道:“也许……软件系统的主要问题不在于技术,而在于社会性因素。”
我们花了好长一段时间才想明白其中的缘由,这和我们先前对软件的理解完全不同。我们和那些沉迷于高科技的人士一样,坚信“技术就是一切”,无论出现什么问题,总会有更好的技术能解决。但是,如果我们面对的问题纯粹属于社会学的范畴,再好的技术也无济于事。例如,必须在一起工作的人,如果彼此互不信任,使用什么软件包或万能工具都没用。
产生这样的想法后,我们俩就展开了一系列案例研究,进而认识到,在大多数项目中,复杂的社会性因素带来的挑战,远比技术上的要难处理得多。而且,我们还不可避免地要面临一个更加严峻的问题:即便我们意识到社会性因素比技术上的因素重要得多,也从来没有用这样的理念管理过团队。虽然我们也会不时地改善团队的协作环境,或者缓解团队的紧张情绪,但这些事情从来没有成为我们工作的核心。
如果能早点知道人的因素比技术因素更为重要,那么我们的管理方式会有何不同呢?于是,我们开始梳理这些想法。正好,我们手头上有空白投影胶片和油笔,可以将这些想法记录在幻灯片中,传神地展现给我们在悉尼的听众。哦,天哪!悉尼与美国和欧洲隔了半个地球这么远,要是我们回不了家,谁又会知道我们此时此刻的重大想法呢?
接下来的一周,悉尼的听众们立即加入到对人件的讨论之中,当然他们还有那么一点儿懊恼(看来,不只我们才有“唯技术是用”的观点)。大家踊跃发言,分享了不少自己的案例,这让我们感激万分,又备受鼓舞。
与1987年出版的第1版相比,我们通过大量的问卷调查和一线实验证明了第1版中对于环境影响的猜测(见第3版中的第二部分),同时验证了关于团队结构和沟通上的一些更为有效的建议(见本书其余部分的内容)。
《人件》的前两版是我们反思技术项目中人的因素后的结果,我们还在按照这个思路不断前进。在第3版新增的章节中,我们讨论了一些领导力上的病态现象,这些问题在之前的版本中并未受到重视。书中还讲述了会议文化的演进,以及如何管理新旧成员水火不容的混合团队。我们也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一些日常工具会成为我们前进的阻力,而非动力。
对于第3版,非常感谢Dorset House出版社的Wendy Eakin和Addison-Wesley出版社的Peter Gordon为我们编辑了手稿,使这本书成为现在的样子。此外,还要感谢我们在The Atlantic Systems Guild公司的同事——Peter Hruschka、Steve McMenamin、James和Suzanne Robertson,感谢他们30多年来和我们一起讨论观点、辩论、聚餐,感谢我们因此结下的友谊。

Tom DeMarco于缅因州卡姆登市
Timothy Lister于纽约
2013年2月

目录

第一部分 管理人力资源 / 1
1 此时此刻,一个项目正在走向失败 / 2
游戏的名称 / 3
高科技幻觉 / 5
2 干酪汉堡,做一个卖一个 / 6
错误在所难免 / 7
管理:傻瓜定义 / 8
人力商店 / 9
处于稳定状态的项目是死的 / 10
我们没时间考虑工作本身,只是埋头做事 / 11
3 维也纳在等你 / 13
用西班牙理论进行管理 / 14
来自家里的消息 / 15
不存在加班这回事 / 15
工作狂 / 16
生产力:赢得战斗,输掉战争 / 17
反思 / 19
4 等时间允许时再谈质量 / 20
远离卓越 / 21
质量是免费的,但是…… / 24
否决权 / 25
5 再谈帕金森定律 / 26
帕金森定律和牛顿定律 / 27
看了我们开具的药方,你就不会这样说了 / 28
来自新南威尔士大学的数据 / 28
帕金森定律的变体 / 32
6 苦杏素 / 33
在睡梦中减肥 / 34
七大幻象 / 35
这才是管理 / 37
第二部分 办公环境 / 39
7 家具警察 / 41
警察心态 / 42
统一的塑料地下室 / 43
8 “朝九晚五在这里什么也完成不了” / 46
投降政策 / 47
编码对抗赛:观察影响生产力的因素 / 48
个体差异 / 49
生产力的非相关因素 / 51
你可能不想让老板知道这事 / 52
工作环境的影响 / 53
我们证明了什么 / 54
9 在空间上省钱 / 56
席卷大地的瘟疫 / 57
让我们暂停抨击,来谈几点事实 / 59
工作环境质量和产品质量 / 61
一个诺贝尔奖级别的发现 / 62
躲起来 / 63
插曲 生产力的度量和不明飞行物 / 65
吉尔伯定律 / 66
但是,你不能不知道 / 67
闭上你的眼睛去度量 / 68
10 大脑工作时间与身体工作时间 / 70
心流 / 71
不断被打断的心流 / 72
基于心流计算工时 / 73
E 因子 / 74
一座丝巾花园 / 75
在工作中思考 / 76
11 电话 / 78
探访另一个世界 / 78
魔界奇谭 / 80
改良后的电话道德规范 / 82
不兼容的多任务处理 / 83
12 门的回归 / 85
请耐心等待 / 85
奢华的问题 / 87
创意空间 / 88
活力空间 / 90
打破企业常规 / 90
13 采取保护措施 / 92
亚历山大的有机秩序观 / 94
模式 / 96
模式 1:用套件定制工作空间 / 99
模式 2:窗户 / 100
模式 3:室内和室外空间 / 102
模式 4:公共空间 / 103
模式之模式 / 104
回归现实 / 105
第三部分 合适的人 / 107
14 霍恩布洛尔因子 / 109
先天 VS. 后天 / 110
整齐的塑料人 / 111
标准着装 / 112
何为“专业” / 113
企业熵 / 114
15 谈谈领导力 / 115
作为工作压榨机制的领导力 / 115
作为服务的领导力 / 116
领导力和创新 / 117
领导力:言与行 / 118
16 雇一名杂耍演员 / 120
作品集 / 121
技能测试 / 122
组织一场试演 / 124
17 与他人融洽合作 / 126
融合带来的好处 / 126
食物魔法 / 127
是的,但是…… / 128
18 童年的终结 / 129
科技和它的反面 / 129
持续部分关注 / 130
阐明合同规则 / 131
昔日的杀手级应用 / 132
19 在这里很开心 / 134
离职率:显而易见的成本 / 134
离职的隐性成本 / 135
人们为何离开 / 137
一种特殊的病态:公司搬迁 / 138
基业长青 / 141
20 人力资本 / 144
对人来说呢 / 146
谁在意这些 / 146
评估人力资本投资 / 147
新人上手需要多长时间 / 149
讨好华尔街 / 150
第四部分 高效团队的养成 / 153
21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 155
何谓凝聚力团队 / 155
歇斯底里式的乐观管理 / 156
纳瓦隆大炮 / 158
团队有凝聚力的标志 / 159
团队和团伙 / 161
22 黑衣团队 / 163
传奇团队的人员组成 / 163
可怜的地球人,谁能拯救你们呢 / 165
后记 / 166
23 团队自毁 / 167
防御式管理 / 169
官僚主义 / 171
物理分隔 / 172
时间碎片化 / 172
牺牲产品质量 / 173
编造截止日期 / 174
团伙控制 / 175
重游伤心地 / 176
24 再谈团队自毁 / 177
可恶的海报和纪念牌 / 177
加班:一种意外的副作用 / 179
25 竞争 / 182
考虑一个类比 / 182
相互指导有这么重要吗 / 183
再谈团队自毁 / 184
意义复杂的比喻 / 186
26 一顿意面晚餐 / 188
团队效应开始显现 / 189
发生了什么 / 189
27 敞开和服 / 191
感觉好,请“病”假 / 192
走出去 / 194
规则就是用来打破的 / 195
有嘴唇的鸡 / 196
这里谁说了算 / 198
28 促进团队形成的化学反应 / 199
对质量的执著追求 / 200
结婚时,我告诉她我爱她 / 201
精英团队 / 203
不要拆散洋基队 / 205
团队行为的网络模型 / 205
中文菜单中的选项 / 206
做个总结 / 207
第五部分 沃土 / 209
29 自我修复系统 / 210
确定性与非确定性系统 / 210
方法论的隐秘含义 / 212
疯狂的方法论 / 213
恶意合规问题 / 215
婴儿和洗澡水 / 216
再论高科技幻觉 / 217
30 与风险共舞 / 219
不要逃避风险 / 219
我们几乎从未管理过的一种风险 / 221
为何不履约的风险总是得不到管理 / 222
31 会议、独白和对话 / 224
神经硬化 / 224
“技术增强”的会议 / 225
站立会议 / 226
何为工作会议 / 226
仪式 / 227
参会者太多 / 228
开放空间社交 / 229
给会议成瘾组织的处方 / 230
32 管理的最大罪恶是…… / 231
举个例子 / 231
状态更新会议的目的是确认状态 / 232
项目初期的人员超编 / 233
再谈时间碎片化 / 235
尊重你自己的投资 / 236
33 “邪恶”电邮 / 238
忆往昔 / 238
公司内的垃圾邮件 / 240
“FYI”到底啥意思 / 240
是开放型公司,还是公社 / 241
废止被动式同意 / 241
建立一个没有垃圾邮件、自我协调的公司 / 242
34 让变革成为可能 / 243
现在,聆听另一位著名顾问的诤言 / 244
老板,这想法很妙。我马上就去做 / 246
一个更好的变革模式 / 249
安全第一 / 251
35 组织型学习 / 253
经验与学习 / 253
一个重新设计的例子 / 255
组织型学习的关键问题 / 256
管理者团队 / 257
空白地带的危险 / 258
36 创建社区 / 259
关于公司政治的题外话 / 260
为什么需要社区 / 261
施展魔法 / 263
第六部分 工作应该是快乐的 / 265
37 混乱与秩序 / 267
进步是我们最大的问题 / 268
试点项目 / 269
对抗赛 / 271
头脑风暴 / 273
培训、旅行、会议、庆祝和静修 / 274
38 自由电子 / 277
小作坊现象 / 277
研究员、导师和内部创业者 / 278
没有家长式指导 / 280
39 霍尔加·丹斯克 / 282
但是,为什么是我 / 283
沉睡的巨人 / 284
醒来吧,霍尔加 / 284

读者评论